来稿|“一带一路”论坛十年:香港角色与初创挑战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于承忠

第十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周三(9月10日)在香港举行,吸引超过六千名与会者,促成近五十份政府及企业合作备忘录,总值约十亿美元,规模创新高。今年论坛以“合作求变,共建未来”为主题,除延续经贸及基建合作外,特别聚焦数字创新、绿色金融及东盟与中东市场的潜力。行政长官李家超在致辞中强调,香港十年来已促成逾160份协议,并与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网络,是“一带一路”不可或缺的超级联系人。然而,在宏观的政策口号与亮丽的协议数字背后,香港企业要想真正把握“一带一路”机遇,仍面对不少挑战。

香港企业的“三座大山”

第一重挑战是市场复杂性。“一带一路”覆盖范围广泛,从基建极待提升的东南亚,到积极推动多元经济的中东市场,各地产业基础与市场规则差异极大。香港企业虽拥有国际化背景,但未必能快速适应当地语言、文化及监管环境。尤其在中东,虽然政商关系紧密,但决策常带有政治考量,如何在保持灵活的同时确保合规,对企业是一大考验。

第二重挑战是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美国与欧盟对中国的战略竞争不断升级,“一带一路”项目有时会被贴上地缘政治标签。对中小企而言,若与某些敏感国家合作,可能在国际融资或客户群拓展时受阻。

第三重挑战则来自资源与规模。香港中小企和初创虽有创意和先进技术,但资金规模与央企、跨国公司差距巨大,单靠自身力量难以承担大型基建或长期投资项目。这使得不少企业即使看到海外商机,也只能却步。

这三大挑战,突显了政府平台与制度性支持的重要。例如,本届论坛引入“重点项目分享环节”,由一带一路办公室、建造业议会、贸发局共同推动信息透明,以帮助港企更好跟进中东和东盟的投资机会。

初创案例:NEXX的突围

在挑战重重的环境下,仍有香港初创企业找到自己的突破口。物流人工智能公司NEXX便是一个代表性案例。公司由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的余备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创立,主打智能物流决策系统,能以自然语言处理跨境供应链、仓储及配送的操作。

得益于香港的政策牵线与自身技术优势,NEXX近日成功获得卡塔尔主权基金QIA支持的RasmalVentures投资,并与当地龙头企业Milaha合作建设智慧履约中心。这一合作不仅为中东市场带来高效的数字化仓储管理,也为NEXX开启了进军阿联酋、沙特等地的出口之门。

以上案例并非香港初创的普遍写照,但它展示了一种可能性:只要企业能在技术上提供差异化价值,并善用香港作为“中间人”的制度优势,就能跨越资源限制,在一带一路的浪潮中占得一席。

前路:从“联系人”到“解决方案提供者”

论坛十周年,一方面显示香港作为国际平台的地位稳固;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必须重新思考:香港要如何由单纯的“超级联系人”,升级为“解决方案提供者”。这需要至少三方面努力:

1、制度支持:政府在融资保险、法律服务、数据互通上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政策配套,帮助中小企分担风险。

2、市场聚焦:协助企业挑选具潜力的细分行业,例如绿色能源、智慧物流、金融科技,而非盲目追逐巨型基建。

3、人才与网络:透过一带一路奖学金、专业资格互认等方式,培养能同时熟悉中东与亚洲市场的跨文化人才。

一带一路论坛的意义,已不再单纯是展示“香港如何融入国家发展”的象征工程,而是真正成为香港企业走出去的重要跳板。挑战巨大,但只要政府能降低成本、企业善用自身优势,案例如NEXX便会不断涌现。十周年是一个节点,对香港而言,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

作者于承忠博士是香港理工大学专业及持续教育学院客席讲师。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