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一带一路下的港马创新契机与青年视野
来稿作者:许嘉俊
香港刚举行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签署了45份合作备忘录,凸显“超级联系人”优势。其中与马来西亚的合作协议印证该国作为“一带一路”关键伙伴,显示港马合作潜力巨大。马来西亚近年在创新科技领域的崛起,对香港及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借鉴意义。
马来西亚正透过顶层政策驱动与多层次协同机制,在东南亚创新版图中快速崛起。自《国家科技创新政策(NSTIP)2021–2030》发布以来,马来西亚强调“本土需求、本土技术、本土利益”三大原则,结合《MyDigital蓝图》与《Ekonomi Madani经济框架》,全方位推动数位转型与社会创新。政府以“一站式创新服务中心”为核心,串连MOSTI(科创部)、MDEC(数码经济机构)、Malaysia Debt Ventures等多部门资源,提供课题申请、资金对接、人才培育与法规咨询等整合支援,确保科研成果更快落地并形成产业价值。
2025年马来西亚拥有超过21,400家初创企业,累计融资金额达189亿美元,而当地政府风投Malaysia Debt Ventures与多家国际基金合作设立合资基金,填补早期与成长期资金缺口。此外,Cendana Innovation基金专注社会创新领域,支援教育、环保与公共卫生等民生科技项目。
另外,马国多媒体超级走廊向来为马国数位经济的基础和催化剂,过去短短 25 年内为马国 2020 年的国内生产毛额(GDP)贡献了22.6%,在2022年财政预算中引入的马国数位游民计划(Malaysia Digital Nomad Programme)将支持国内和外国数位人才的流动,并将数位专业知识扩展至马国所有地区,符合新 MSC 将马国建立为该地区首选的目标数位游牧中心(Digital Nomad Hub)。
当地自2022年10月推出的马来西亚数位游牧计划(DE Rantau Programme),标志著该国人才策略的重大转变。该计划允许从事IT及数位相关行业的自由职业者、承包商和远程工作者在马国居住3至12个月,可延长至最多24个月。这种差异化定位使两地能在不同层次吸纳国际人才,形成互补效应,对于近来香港“抢人才”的政策,或许也有参考的空间。
马来西亚与香港在创新科技领域的合作已逐步展开。数码港、香港科技园等机构先后与马来西亚数字经济机构 (MDEC) 签署谅解备忘录,推动两地初创企业的双向交流与市场拓展;香港工研院专家团队亦曾赴槟城参与智慧制造示范项目,加速港企技术输出。未来,香港应进一步加强与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并鼓励年轻一代走出去,拓展国际视野。近期例如由民青局国际青年交流资助计划支持的“龙聚‧马来西亚”活动,就将会在下月与当地新创机构合办创新论坛,发掘更多两地合作的机遇。这类青年交流不仅有助于技术转移与市场开拓,更能深化两地创新生态的融合,为区域创科发展注入新动能。
香港正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国际合作模式。面对全球科技竞赛与区域协作的新形势,加强与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伙伴的创科联盟,不仅有助于巩固香港“超级联系人”的战略地位,也为本地初创、人才及年轻一代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作者许嘉俊博士是商业顾问、认可ESG策划师CEP®、 认证数码营销专业人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