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志远|香港须建真正国际教育枢纽 不是亚洲专上教育枢纽
上学年本港专上教育非本地学生数字录得显著增长,教资会资助课程非本地学生人数从23,100人增至26,600人,增幅达15%,学生来自超过100个国家。同时,六间获批招收内地生的自资院校,非本地生人数也从22/23学年的4,600人大幅增加至上学年的8,300人,这些数字反映香港作为教育目的地的吸引力正在提升,“留学香港”品牌初见成效。
政府一直致力将香港打造成国际专上教育枢纽,教育局局长蔡若莲表示,八大校长每个国际化小组会向欧美国家招生,同时也会向东盟一带一路国家特别招生,宣传“留学香港”品牌。各院校积极拓展海外招生网络,希望吸引更多国际学生来港求学。
然而,当我们深入分析这些令人鼓舞的数字时,却发现一个结构性问题——在新增的非本地学生中,七成来自内地。这意味著尽管学生总数大幅增长,但来源地过度集中於单一地区,学生构成缺乏真正的多元化。
过度集中的学生来源会带来多重风险,首先是教育生态的单一化,当校园缺乏足够的文化多样性,本地学生和国际学生都失去宝贵的跨文化学习机会。学生无法在真正国际化的环境中培养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这与国际教育枢纽的目标背道而驰。其次是经济和政策风险,过度依赖单一来源地的学生,一旦出现政策变化、经济波动或其他外在因素,将对院校财政和发展造成重大冲击。
香港究竟要建设“国际教育枢纽”还是“亚洲专上教育枢纽”?如何在保持增长势头的同时,实现学生来源的真正多元化?现有的招生策略是否足以吸引来自欧美、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学生?
真正的“国际教育枢纽”应该具备什么特质?单纯的学生人数增长能否等同于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如何平衡地缘优势与全球多元化的需求?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香港教育国际化的未来方向。
面对这些问题,答案很明确:香港必须建设真正的“国际教育枢纽”,而非仅仅是“亚洲专上教育枢纽”,而目前七成内地生的比例显示我们距离真正的国际化仍有相当距离。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重新定义什么是真正的“国际教育枢纽”。真正的国际教育枢纽应该具备三个核心特质:学生来源的全球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国际视野,以及文化交流的双向互动。单纯的学生人数增长绝不等同于国际化程度的提升,香港需要的是质量与结构并重的国际化发展。
在此基础上,香港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平衡地缘优势与全球多元化的关系。香港不应放弃地缘优势,但必须将其作为迈向全球化的跳板,而非终点。我们可以利用与内地的紧密联系吸引亚洲学生,同时以此为基础向欧美、非洲、拉美等地区学生展示香港作为了解中国和亚洲的最佳窗口。
关键在于积极拓展不同地区的招生管道,而非限制现有成功的招生来源。政府应该为院校提供更多资源和诱因,鼓励它们主动开拓欧美、非洲、拉美等地区的招生市场,同时建立多元化招生的绩效指标,让院校有动机平衡学生来源。
在招生策略方面,需要实施针对性方案:对欧美学生强调香港的国际金融地位和双语优势;对非洲学生突出“一带一路”合作机遇;对拉美学生强调香港作为进入亚洲市场的门户。每个地区都需要专门的奖学金计划和文化适应支援,让来自不同地区的优秀学生都有机会选择香港。教育局提到的向欧美国家和东盟一带一路国家招生方向正确,但需要更具体的执行计划和资源投入。
除了硬件建设,更需要提升香港作为国际教育目的地的整体软实力。这包括建立多语言学生支援服务体系,确保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获得适当的语言和生活支援。同时要完善签证政策,为不同地区学生提供更便利的申请流程,并改善毕业后的就业和居留安排。建立真正多元文化的校园环境同样重要,这不仅需要物理空间的国际化设计,更需要课程设置、校园活动、师资构成的国际化。
在国际合作层面,需要加强与国际组织和海外知名院校的合作,建立更多交换项目、联合学位课程和研究合作项目。在全球主要城市设立招生办事处,深耕各个目标市场,让“留学香港”品牌在不同地区都有具体的推广策略和在地支援。
香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具有独特优势,既能让学生深度体验中华文化,又能提供国际化的学习环境。善用这个优势,香港完全有条件成为东西文化交汇的真正国际教育平台。关键是政府和院校必须有决心突破现有的舒适圈,真正实现从“亚洲枢纽”跃升至“国际枢纽”。
作者狄志远是立法会议员及新思维主席。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