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友|强化气候韧性 推动低碳转型 建设可持续香港
来稿作者:洪蔼诚
行政长官于周三(17日)发表“2025年施政报告”。香港地球之友对政府将建设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产业链、与广东省共同建设氢能湾区走廊、推动全港首间大型电动车电池回收设施、打造绿色船用燃料加注中心,表示欢迎。然而,过去数月,香港接连出现的多场暴雨。整个八月,天文台共发出四次“黑雨”警告,而在八月五日,天文台总部录得破纪录的368.9毫米单日雨量,是自1884年有纪录以来八月份最高的单日雨量,再次反映气候变化正加剧全球及本港的极端天气。政府在建设宜居城市的同时,必须为香港制订可靠的的碳中和路径,推动零碳能源转型,提升气候韧性,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就本次施政报告,香港地球之友促请政府采纳以下建议:
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1、推动零碳能源转型:
全面检视与电力公司签订的《管制计划协议》,设立更强的诱因及监管要求,以促进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本地电力系统。同时,政府应以公开透明的方式,适时向公众说明各项可行的选项,确保公众拥有知情权。
制订“气候—空气质素”协同行动计划,并在检视《管制计划协议》时纳入协同效益评估机制。
积极研究和落实跨境合作,推动可再生能源基建、标准、技术转移及联合投资的协同发展。
升级港口基础设施,以支援洁净船用燃料及岸电系统的采用。
制订长远路线图及分阶段目标,并建立供应链及相关金融机制(例如提供降落费减免措施、征收小额机票附加费),以促进可持续航空燃料的采用。
2、加快发展氢能及其他清洁能源:
制订涵盖生产、储存、运输、加氢基础设施及最终应用的技术标准与安全法规。
推动涵盖运输、工业应用及储能等领域的多元化氢能示范项目。
推动其他零碳燃料如绿甲醇、绿氨的发展和应用。
加强与内地在科研、产业发展、市场拓展及能力建设方面的区域合作。
3、降低能源需求支持零碳转型:
扩展能源审核范围,涵盖老旧且能源效益偏低的楼宇。
扩大“强制性能源效益标签计划”的涵盖范围,纳入现时仍属自愿性的设备及电器。
提供针对性财政诱因(例如税务回扣、低息或零息贷款),支援楼宇节能改造与先进节能技术采用。
4、以碳定价作为有效的减排工具:
引入具效力的碳定价机制(如碳税或排放交易系统),将碳排放的环境成本内部化,并促进洁净能源方案的采用。
将污染物纳入协同定价,确保定价政策能同时实现最大的气候效益和健康效益。
以可持续模式建设宜居城市
1、抵御城市环境中的极端高温:
与涉及户外工作的行业合作,保障雇员免受极端酷热的影响,并在必要时立法制定防暑法规。
透过制定基于科学的城市规划指引(如使用高反照率/降温涂层、订立量化的树冠覆盖率目标)、增设降温设施(如垂直绿化、洒水装置),以及推动以自然为本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多元化部署降温措施。
2、以循环经济提升废物管理:
尽快实施第二阶段管制即弃塑胶餐具的措施,减轻塑胶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支援环保商业模式(例如可重用餐盒、咖啡杯按金计划),并推动市民实践可持续生活方式,减少对即弃餐具的依赖。
与内地建立协作机制,分享最佳实践、交流技术,并推行废物管理与回收的联合项目。
3、积极措施限制接触“永久化学物”:
限制全氟及多氟烷基物质(PFAS)在食品包装材料及其他消费品中的使用,以保障市民健康并减少环境污染。
与制造商合作,测试并推广PFAS的生物基替代方案 (bio-based alternatives)。
4、加强《生物多样性策略及行动计划》:
强化现行的生物多样性法规框架,提高环境违规罚则,并设立强制性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
建立先进监测系统,运用无人机监察、人工智能分析及环境DNA采样等新技术。
支援将跨学科研究整合至生物多样性地理信息的中央系统,并与影响评估及保育优次挂钩。
扩大受保护地区,提升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与气候韧性,并与大湾区合作建立生态走廊及庇护栖息地。
在城市发展项目中推动以自然为本的解决方案,强调使用原生物种并建立功能性生态系统。
强化香港可持续金融生态
1、为大型公众责任实体订立清晰门槛:
在定义大型公众责任实体时(PAEs)加入具体量化门槛,例如证监会应将所有资产管理规模超过80亿港元的基金经理界定为PAEs,并须在2028年之前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ISSB准则)。
2、加强对基金经理的气候风险披露要求:
所有资产管理规模达80亿港元或以上的基金经理,需按进阶标准披露气候风险。
上述基金经理亦应被界定为PAEs,并于2028年前全面采纳ISSB准则。
3、推动绿色人才储备:
将“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培训先导计划”延续并扩展至2027年以后。
将“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培训先导计划”下所有认可的可持续发展课程纳入“持续进修基金”范围,支援跨界别人才培训。
4、为中小型企业开启绿色金融渠道:
设立专为中小型企业而设的可持续金融资助计划,大幅降低最低申请门槛。
向中小型企业提供度身订造的支援,包括绿色贷款担保补贴、可持续报告技术协助,以及采用绿色科技的奖励。
香港地球之友期望政府能以务实和前瞻的政策,全面推动零碳能源转型、提升气候韧性,同时强化可持续金融生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全力实现205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作者洪蔼诚博士是香港地球之友行政总裁。文章仅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