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澧手记|北都、低空经济、市区重建——《施政报告》的机遇与反思

撰文: 黄仲澧
出版:更新:

随着《施政报告2025》公布,笔者欣见多项曾于专栏中提出的政策建议,与政府最新施政方向不谋而合,特此简要回顾并分析数个重要议题。

北都专法:简化程序

政府建议订立北部都会区专属法例,以简化法定程序及行政安排,包括加快批出建筑图则、放宽分区大纲图准许用途及微调发展参数,从而提升发展效率。

笔者早前已于《美国关税战露底 本地北都发展应修例提速发展》中指出,香港科技、教育及加工制造等领域的发展载体有所不足,建议政府以现有发展条例为基础,制定针对北都的专属法例,绕过繁复审批流程,全速推进北都发展。

在招商引资方面,政府提出以更具弹性的土地批拨政策吸引企业,包括延长租约年期、采用公开招标、限制性招标或直接批地等多元模式。笔者亦曾建议,政府可考虑创新合作模式,例如公私合营、灵活土地规划等,让企业能更长远地投资及规划业务,推动产业多元发展。

大学园区:有待完善

政府提出成立“大学城筹划及建设组”,参考国际成功案例,探索适合本港的发展模式,并以产业导向为主,结合新发展区的创科优势。

笔者早于《把握美国关税战时机 乘势打造北都国际教育枢纽》中指出,曾探讨香港发展国际教育枢纽的潜力,强调需制订全面教育战略蓝图及配套设施,吸引更多全球学生。当然,相关政策仍有待完善,包括提升本地及国际人才培育,笔者期望未来持续优化,推动创新科技生态圈发展。

低空经济:循序渐进

政府将制订“发展低空经济规划行动纲领”,完善民航法例及规管框架。笔者认为,及早规划低空经济发展蓝图,有助核心基建配套及新经济模式落地。

笔者亦曾于《3D规划设计势成新常态》中,简述推动低空经济的机遇,并指出各部门有必要加强协调,如民航署订立飞行安全守则、地政总署灵活批地等。低空经济属新兴领域,涉及风险管理及技术标准,建议政府循序渐进,积极听取业界及专家意见,审慎推进。

市区重建:多加聆听

政府将放宽同区地积比率转移安排,容许未用尽的地积比率跨区转移至其他地区或新发展区,并试行适度增加私人重建项目地积比率,让其可转移至北都或用于抵销地价修订。

笔者认为,有关政策具前瞻性,有助提升发展商于新发展区的投资意欲,加快市区重建步伐并优化资源分配。此前于《城市密度“乾坤大挪移”》一文中,笔者曾提出相关构想,惟深知重建涉及多方利益,建议政府持续咨询持份者意见,灵活调整政策细节。

展望未来,笔者将继续以自身专业,深入分析并解构政府各项发展政策,并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与讨论,为香港规划及发展出谋献策。如读者有兴趣了解更多,可参阅过往相关文章,同时留意本栏更新,一同交流。

作者黄仲澧是打鼓岭乡事委员会顾问、香港地产专业发展中心规划及发展委员会主席。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