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勇|福地香港的韧性考验——台风桦加沙下的城市应对哲学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9月24日凌晨2时40分,香港天文台发出10号飓风信号,超强台风桦加沙携带每小时超过195公里的风速逼近香港。这是继今年7月热带气旋韦帕以来,天文台年内第二次发出10号风球,使得2025年成为自1964年连续受到热带气旋露比和黛蒂吹袭之后,逾一个甲子再次出现一年两发10号风球的年份。翻开香港气象史,10号风球始终是衡量台风威力的最高标准。自1884年开始记录以来,香港仅发出过29次10号风球。2025年将因一年内两次十号风球而被载入史册。这一现象再次出现,折射出气候变迁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趋势,也考验香港能否展现出惊人的城市韧性。

相关文章:台风桦加沙|“超前部署”考验香港“城市韧性”

面对被形容为“西太平洋风王”的桦加沙,特区政府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应对策略。“超前部署”成为本次防风工作的关键词。政务司司长陈国基于桦加沙来袭前主持“应对极端天气督导委员会”会议,协调各部门的风灾应对工作。这个委员会的名称在今年7月首次出现,反映政府在天灾应对机制上的制度化努力。教育局罕有地提前宣布全港学校连续两天停课,巧妙地避过了过往悬挂8号风球的时间争议。这不仅防止了可能引发的家长怨气,更体现了风险预防思维的转变。基础设施方面,渠务署增设200支紧急应变队伍,排查240个水浸黑点,并投入10部强力排水机械人。这些硬体投入显示政府试图从工程层面提升城市抗灾能力。

香港虽然多次遭遇强台风袭击,但确实屡次幸免于最严重的破坏。1962年台风温妮、2017年天鸽、2018年山竹,这些强台风要么路径偏移,要么强度略减,使得香港多次避过毁灭性打击。天文台前助理台长梁荣武指出:“桦加沙非常非常的强,近年山竹、天鸽都没有这个风力。” 不过,桦加沙最后选择在香港南面100公里左右掠过,而非直接登陆。

香港社会流传著“李氏力场”的都市传说,暗示某种“神秘力量”保护香港免受台风直接袭击。虽然天文台多次否认这一说法,但从气象学角度,香港确实具有某种地理优势。香港位于珠江口,地形以山地为主,新界和离岛的山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屏障作用。同时,香港虽处沿海,但并非台风最易直接登陆的点位,多数强台风会在海南、湛江或汕头一带登陆。不过,香港也不应因此而掉以轻心,因为气候变迁之下极端天气频发,我们更须构建真正具备韧性的城市,特区政府可考虑以下方向:

第一,建立科学透明的决策机制。在停课、停工等决策上形成一套清晰、透明、开放的风险评估模式,而非仅仅依靠官员的“临场判断”;第二,完善法律保障体系。针对极端天气工作安排进行立法,为最脆弱的劳动群体提供最基本的法律保障,确保劳工在灾害天气下的工作安全与权益;第三,推动防灾教育普及化。将防灾知识融入学校课程,定期进行社区演习,提升市民的自救互救能力。防灾不应只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每个公民的必备素养;第四,强化社区网络建设。鼓励社区形成自组织系统,在灾害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香港红十字会建议的“社区备灾网络”值得推广。第五,基础设施韧性升级。对全港建筑物进行抗风能力评估,特别是老旧楼宇的窗户、冷气机支架等潜在危险点。同时,扩大“海绵城市”(一种在都市中建设防洪防涝并兼有生态环保功能的新型都市模型)的应用范围。第六,区域协作机制建设。加强与澳门、广东等周边地区的气象灾害联防联控,共用数据资源,协同应对区域性气象灾害。

随着桦加沙逐渐远离香港,风暴过后的恢复工作即将展开。天文台表示,当桦加沙开始远离时,10号飓风信号会维持一段时间,因与其相关的飓风仍间中影响本港西南部。每一次极端天气事件都是对城市韧性的压力测试。香港的幸运在于其地理优势和日益完善的应急机制;而香港的韧性,则源于一个科学透明的决策机制、一套涵盖公私领域的系统性预防措施、一份保障所有劳动者尊严与安全的法律承诺,以及一个由下而上、全民参与的防灾文化。

“无侍其不来,侍吾有以待也。”这句古训在今天听来格外意味深长。城市的真正安全不能仅寄望于“福地”的庇佑,更需要通过系统性的韧性建设来实现。

相关文章:台风桦加沙|“超前部署”考验香港“城市韧性”

作者杨华勇是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