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冠麟|垃圾征费随风而逝 绝非良政善治所为
香港不能“进一步退两步”。去年我已在报章撰文《进步的勇气》指出,对于垃圾征费争议,要么为了未来咬紧牙关硬推,要么向现实低头,无谓摆出“战又不战,退又不退”的姿态。心水清的看倌也知道,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早应于去年5月底,就垃圾征费时间表作出合理交代。局长一拖再拖,原承诺于今年7月28日向立法会汇报;直到9月21日的《施政报告》记者会上,再指要待9月29日才向立法会报告;但在9月23日,环境局向立法会提交文件,表示现届政府将会继续暂缓垃圾征费。
欠社会一个合理“胶袋”
“拖延”乃管治大忌,会引起公众无限联想——是政策的自我调节机制失灵?与社会持份者无法达成可操作的共识?是现行的规章制度导致执行部门的责任过载?还是问责官员无法找到一个政治责任最轻的止损位置?——大家还记得要自己买的绿色胶袋吗?
措施暂缓执行,若为择机优化,本可理解。倘若“只闻楼梯响”,清晰的交代与明确的路径,可能只存在于“平行时空”之下的公众盲点。结果,全社会只见“延宕”,未能看到政府趁此空窗期积极开展社会讨论、做好配套基础,而当局既没有积极公关加强公众对于源头减废的认识,也没有就政策的未来走向给出明确时间表。
特区政府已承诺于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并在2021年发表《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订定“净零发电”、“节能绿建”、“绿色运输”及“全民减废”四大策略,又设立2035年前减半碳排放的中期目标。可惜,局长未能勇往直前,既让环保支持者无了期等待,又予人优柔寡断、进退失据之感,失落公众期望。面对质询,拖延不决、左顾言他,无助于解决香港的环保减废,也阻碍港府的行政减废,直接损害政府管治威信。
值得一提的是,局方以“贸易战及地缘政治令香港面临多重挑战”为由暂缓垃圾征费,实在令人摸不著头脑。逆向思考一下,言下之意,即推行垃圾征费、源头减费,就可为香港、为国家在贸易战及地缘政治上,加强谈判筹码。相信美国总统特朗普也会笑吧。
拖多几次就无需问责了?
不论是局长早就有心撤回,还是更高级别官员看不过有人瞻前顾后决定代行其事,都已经成为公众笑柄。《施政报告2025》特别强调提升管治效能,在“主要官员问责制”外新设“部门首长责任制”,意在理清“行政执行”与“政治决策”的权责,确保政令畅通。局长对于公众期望的“后知后…….觉”,挑战了两个机制的设立原意。再者,这个涉及重大公众利益的暂缓决定,竟然在8号风球之下曝光,实在令人看不到“负责”的勇气。
“爱国者们”一份又一份的倡议文章,鼓励政府学习国家治理经验实现良政善治,而特区政府亦强调“宁愿做艰难的改革者,都不能做安逸的停滞者”,会“迎难而上”,会“善用‘一国两制’和‘行政主导’的制度优势,提升政府治理与解难的效能,让香港社会和经济发展能为市民带来感受得到、分享得到的好处”。笔者不禁想问局长一句:同样面对“贸易战及地缘政治”的难题,国家在进行生态文明治理时,会比香港轻松?
查阅旧闻,国家发展改革委早于2018年发布《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其改革力度相当大,涵盖环境治理公共服务的全领域覆盖的收费机制。同样的用者自付、污染者自付机制得到完善。反观香港,根据《2025年世界竞争力年报》,“政府效率”被评为全球第二,官民比约为2.35%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用了超过一年时间去“说出(而非说好)拖延故事”。这对于香港公务员团队的“卓越能力”和“高效表现”,以及特区政府推动“以结果为目标”的施政,又是否一个合理的反映?
不能成为国家生态治理的缺口
为了源头减废,特区政府铺垫了足有16年的《垃圾征费条例草案》,于2021年8月在立法会通过;作为时任的环境局副局长、后来更晋升为环境及生态局局长的谢展寰,对于政策无法如期推行甚至一再暂缓,实在责无旁贷。但他看起来,却是天塌不惊。
国家主席习近平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导下,国家领导人在外交场合也更经常地把自己定位为和平建设者、发展贡献者、和秩序维护者,甚至在西方世界“混乱”背景下的“稳定之锚”和“增长之源”,更加积极在经济和气候变化等领域推广中国方案,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其核心的治理理论创新,源自“两山”理论的成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种坚决支持生态文明的态度,在中央政府报告中,特以生态文明专项向全国人民及世界人民汇报。
我与局长无仇怨。在此引用2024年的撰文,为本文作结。希望局长认真想想。
香港垃圾征费争议即为此例。政府底气不足又无带头示范,官员“鬼食泥”,下游配套零准备,开征收费被质疑抢利,结果在众骂声中无限期搁置。我想,如果真心实意想做减废,初心万万不可旁置,把可持续发展的旗帜高举,“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这种带领全社会赌一铺的狠劲,起码会立即得到环保支持者的追随。回归现实考虑,就更加应该支持回收业。现在两边不讨好,正如张翼德喝断长坂桥之问,“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成为国际笑柄后,日益严重的堆填空间不足问题不会因为官员龟缩而冻结。
今期兴讲“新质生产力”,香港的使命包括但不限于以最新的科技,提升及换取经济产出的提高,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发展。当中融入绿色环保理念不可或缺。讽刺的是,当我们垃圾分类、厨余回收也不敢大声讲,但又要市民与企业高举要绿色“新质”,“精分”状态非常不健康。
睁开眼睛,且看几个国家的大选结果,以及特朗普的选情乐观。如果官员有突破、求变的想像和勇气,未来几年请速速带领香港发展八大中心,即使略伤本源也要咬紧牙关。如果决定向现实低头,那就准备心理保持被动,守好门户把利益最大化。不进则退,千万别再搞“进一步退两步”,我们实在伤不起。
作者黄冠麟是公共行政博士生,文化工作者,学研社成员。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