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暂缓垃圾收费 务实减废策略 有助香港迈向零废堆填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香港环专会

环境及生态局近日阐述《施政报告2025》的环境保护施政措施,可见政府正致力推动绿色科技发展、完善回收基建、促进区域生态合作,以及务实推进减废回收策略,方向值得肯定。香港合资格环保专业人员学会对有关环保政策表示全力支持。我们认同政府现阶段维持暂缓垃圾收费,并采取“鼓励为主”的务实废物管理方向。

相关文章:垃圾收费继续暂缓 欠社会一个合理交代

我们认为行为转变是实现长远减废目标的关键,单靠规管或经济手段,若缺乏社会共识与配套支持,难以持续推动市民改变生活习惯。我们认为,此务实路向符合香港当前社会经济环境,有利于持续建构绿色生活文化。事实证明,透过持续的宣传教育和完善的回收配套,已成功引导社会实践减废,为香港迈向“零废堆填” 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深化公众教育
完善回收配套

政府自2021年起透过多元渠道推动减废回收,包括大幅扩展“绿在区区”网络至超过800个回收点、加强厨余回收设施,并积极于社区及校园开展宣传教育。这些措施已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效:政府数据显示,都市固体废物弃置量已连续三年下降,回收率显著提升至 34%,扭转了废物量长期上升的趋势。要持续巩固现有成果,我们建议进一步深化以下工作:

强化行为引导式宣传教育:结合行为科学,设计更贴近市民生活的沟通讯息, 例如透过“绿绿赏”电子积分奖赏等即时回馈,提升参与动机。

实现回收网络智能化与便民化:支持将全港“回收便利点”逐步转型为智能自 助设施,并于全港屋苑落实“厨余回收一座一桶”,大幅提升回收便利度。

推动专业协作:为物业管理、饮食业等前线人员提供培训,将减废知识转化为日常营运的标准实践。

从环境专业角度而言,我们理解垃圾收费作为“污者自付”的重要经济工具,在推动源头减废和支援废物管理财政方面具有角色。有意见认为,待经济进一步复苏后,未来可探讨以更分阶段、更精准的方式(例如优先针对工商业大型废物)重新审视相关政策,以达致更全面的减废效果。 然而,我们认同现阶段应集中精力完善配套,培养习惯,为未来任何政策讨论创造更成熟的条件。

迈向循环经济
善用ESG动力

长远而言,我们应将废物管理提升至循环经济的战略层次。我们支持政府发展现代化转废为能设施(I·PARK),并建议政府制定香港资源循环路线图,为塑胶、电子废物等关键废物流设定清晰的循环目标,推动“废物即资源”的实践。例如,屯门环保园即将运作的现代化纸浆设施,以及规划中的电动车电池回收厂,正是将废物转化为再生材料的示范。我们应进一步支持本地环保科技,将回收产出融入制造业供应链,在香港建立具规模的循环产业。

企业ESG已成为全球资本市场与营商的重要准则,是推动减废回收的强大市场引擎。 政府可积极引导企业,将 ESG 实践转化为具体行动:

将减废回收绩效纳入核心指标:鼓励企业在ESG报告中公开披露废物管理数据及减量目标,并与融资、采购等政策挂钩,创造减废的商业价值。

发展绿色金融支持循环经济:推动金融机构开发与ESG表现挂钩的绿色贷款或债券,优先为投资减废科技、使用再生材料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政府带头绿色采购:在公共项目合约中加入循环经济要求,优先选用符合减废标准的产品与服务,以公共需求带动市场转型。

香港具备国际化市场、专业服务与科研基础,有望成为大湾区的绿色科技与 ESG 服务 枢纽。我们呼吁政府、企业与专业界别加强协作,以系统规划、市场动力与科学导向 的公众参与,共同推动转型。本会乐意提供专业支援,在技术评估、标准制定及教育 培训上贡献所长,助香港迈向资源循环、低碳韧性的未来。

作者是香港合资格环保专业人员学会。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并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