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超越“码头建设” 游艇旅游开拓“盛事经济”新想像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吴家俊

特首公布新一年度的《施政报告2025》提出发展游艇旅游,值得业界探讨。香港旅游业正站在“质”与“量”的十字路口。2024年游客量达4,500万人次,恢复至疫情前 68%,却深陷“旺丁不旺财”的困境——餐饮零售业呈现倒闭潮。此时,游艇旅游可能是香港旅游业转型的契机,开启高端旅游的全新篇章。

“温布顿效应”意指并非依赖本土资源的绝对优势,而是以专业管理、品牌塑造与国际化运作,将一项活动打造成全球瞩目的年度盛事。英国温网虽非英国选手常年垄断,却凭赛事的严谨性与仪式感,成为网球界的“圣杯”;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堪称本土典范 —— 榄球并非本地主流运动,却能吸引全球球迷齐聚,带动中环、湾仔的“派对经济”,让赛事本身成为城市名片。

这一逻辑恰恰切中香港游艇旅游的发展痛点:过去谈及游艇,多聚焦于泊位数量等硬体,却忽视了“软体”的价值。现在正是要让游艇旅游从“码头建设”升级为“盛事经济”。

从“码头建设”到“盛事经济”

香港发展游艇旅游,本来就具备先天优势。从资源看,香港拥有众多海岛与优质海岸线,赤柱、西贡盐田梓等地的海景资源远超新加坡,完全能实现“有船就能探索全港”的体验。从政策看,粤港澳游艇自由行方案的突破尤为关键:“两套牌”管理模式让港澳游艇可直入大湾区码头,考虑“免担保”政策解决了过去高达船价40%的保证金难题。更值得期待的是,香港在硬体布局上已迈出实质性一步,“SKYTOPIA”游艇港湾项目计划 于2028年建成,将提供超500个泊位,成为全港最大游艇停泊设施;发展局亦正着手红磡水域专案,预算容纳200艘游艇,缓解当前本港泊位紧张问题。

这些基建并非孤立的“码头”。香港的游艇泊位若配套维修、保养、高端补给等服务,便能满足超豪游艇的需求,为国际盛事提供幕后支援。

+5

从“专业领域”到“全城参与”

推动游艇旅游升级,第一是打造国际级游艇盛事,让香港成为全球游艇界的“年度焦点”。参考新加坡本年举办游艇节的成功经验——吸引1.3万人参与,参会者多为行业巨头,随团职员几十人,且均入住五星酒店;展出70艘游艇,包括56米长的澳大利亚双体船——香港可举办“香港国际游艇交易会”或“亚洲游艇巡回赛香港站”,不仅展示顶级游艇,更联动岸上活动:在维多利亚港畔举办高端游艇展会,结合美食节、海上音乐会、游艇拉力赛,让赛事从“专业领域”走向“全城参与”。如此一来,游艇节便不再是小众活动,而是像七人榄球赛那样,成为全球游客专程赴港的理由,带动酒店、餐饮、奢侈品零售的高端消费,破解“旺丁不旺财”的困局。

第二是“社区参与”拓展游艇旅游的内涵,让盛事效益惠及全港。让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形成双向互动。香港发展游艇旅游,不应局限于中环、启德等核心区,而应将西贡、南丫岛、长洲等离岛纳入航线设计。游客乘游艇登岛后,可体验渔村文化、徒步郊野、潜水观海,既丰富了旅游体验,也为离岛经济注入活力 —— 这恰如七人榄球赛带动湾仔商圈,游艇旅游能让离岛的小店、民宿、海鲜餐厅受益,实现“旅游红利共用”。

从“本地旅游”到“湾区联乘”

第三是借大湾区协同放大联乘效果,让香港成为国际游艇进入内地市场的“桥头堡”。当前,广东海事局已推动游艇检验标准逐步统一,建立资讯化管控平台,实现“全航程动态感知”;深圳、珠海等地的游艇设施也日趋完善。香港若能与大湾区城市联动,打造“一程多站”的海上旅游圈——游客从香港登艇,途经深圳湾、珠江口,停靠珠海万山港或中山口岸,体验不同城市的滨海风情——便能形成“1+1>2”的效应。届时,香港不仅是游艇盛事的举办地,更成为国际高端客群进入大湾区的“门户”,其“亚洲盛事之都”的定位将更加稳固。

当然,香港仍需破解几大挑战。一是人才短板,当前香港欠缺游艇管理、维修等专业人才,需联合院校与业界推出培训计划,打造与国际接轨的服务团队;二是配套完善,游艇湾旁的海滨餐厅、休憩空间营造了休闲氛围,泊位周边规划商业、娱乐设施,避免“有码头无人气”;三是跨部门协调,单是本港都至少要发展局、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和运输及物流局等通力合作,跨境协调就更不简单。

从“无处不旅游”到高端转型,游艇旅游是香港旅游业的一个“大有可为”选择, 它不仅能让游艇旅游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引擎,更能重塑香港的城市形象:从“购物天堂”升级为“海上高端旅游枢纽”。当全球游艇爱好者每年期待着香港国际游艇节,当大湾区的海上航线串联起不同城市的风情,香港必将在游艇旅游打出另一个品牌。

作者吴家俊是“城市智库”研究员。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并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