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北都新招“1.5级开发”: 不可忽视公共空间与社区发展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谭永昌

“北部都会区”作为香港三分之一面积的战略发展区域,确实需要创新开发模式来加速发展。特首李家超明言“心急如焚”,在《施政报告2025》中提出的北都“分阶段开发”模式,参考内地“1.5级开发”概念。这种创新尝试值得肯定和鼓励,特别是在传统开发模式面临土地整理时间长、投资回报周期慢等挑战的背景下,“分阶段开发”确实为解决发展瓶颈提供了新思路。惟笔者担忧这种开发模式的门槛或令本地初创、社企或文化单位难以触及,形成表面开放但市场出现排挤的情况。

“1.5级开发”即介乎传统所谓一级开发(土地平整、基建铺设)与二级开发(永久建筑物兴建)之间的过渡性开发模式,透过可拆卸的模组化建筑提供零售、展览、办公等功能,冀在正式发展前已产生租金收入和人流聚集效应。特区政府计划在洪水桥率先试行。

这种创新尝试值得肯定和鼓励,惟笔者担忧,由于不少本地初创、社企或文化单位无法达到如租金押金、品牌规模等开发门槛,政策或会形成“路径依赖效应”:一旦临时产业组合过度偏向大财团,日后规划自然沿既有投资模式发展,削弱多元产业的发展机会。

商业与社区相辅相成

再者,市场预热产生品牌收益,将归早期营运者(即大财团),形成倾斜的既得利益格局,影响整体北都发展的社会接受度。此外,目前“分阶段开发”的构想主要聚焦于商业设施,只提到“零售、娱乐或会议展览”,明确说要“创造收益”,反映思维由商业逻辑主导,对公共开放空间等非商业活动的规划明显不足。

缺乏文化、社区、青年空间等非商业功能,将削弱北都未来吸引人才的软实力,亦难以建立健康的社区网络。市民容易将所谓“加速发展”理解为“大财团又再有既得利益”的封闭、粗糙开发,侵蚀公共信任。这种负面印象一旦形成,将对北都声誉造成长远损害。

任何发展项目过度依赖商业思维都可能适得其反。当局需明了缺乏社区配套的商业发展,或因为纯缺乏社区氛围,而难以形成可持续的人流,而社区资源不足亦有居民反对的发展阻力。反观成功的混合发展项目,应是商业与社区功能相辅相成,社区设施带来稳定人流,商业设施提供便民服务,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在1.5级开发中适当配置社区空间,是社会责任,更是商业智慧。

+1

建立可持续发展框架

参考《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中提到,市区休憩用地供应标准为每千人不少于2平方米;再参考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UN-Habitat)建议城市土地应预留15%—20%作为公共开放空间,政府应建立配额制度,例如首批试点至少15%—20%可出租楼面用于“本地初创、社企、文化教育和社区空间”。港府的“1.5级开发”可分配给如本地初创企业和社会企业,提供低于市价的租金;亦应规划社区学习中心、青年活动空间等社区空间。

诚然,政策应保持财政可持续性和可行性上。当局宜研究以交叉补贴模式的机制运作,抽取区域总租金等收入的比例金额,让高租金商业租户的部分租金收入补贴社区空间和活动策划。笔者建议先以5%作稳健起步,按情况调整。此方案可确保商业可持续性的同时,又保障社区功能不被边缘化。

制度上,亦应以参与式规划,资料透明公开,建议设立“北都社区发展评估小组”,除了企业和政府代表外,应包括青年代表、社企代表和学者等等。小组作考察、审视数据,以监察社区空间的情况,亦配合研究“社区影响评估报告”。同时,也要制定居民和公众参与机制,让他们有足够渠道参与到未来居住的地方。

兼顾速度与社区质素

现行北都政策明显偏重商业逻辑,对公共空间和社区发展的重视不足,但北都作为香港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其规划思维应该更具前瞻性。“1.5级开发”作为北都先导计划,对日后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政府的创新尝试值得支持,但必须在加速发展与社区质素之间取得平衡,可提高投资者和公众信心,又能确保北都发展成为理想的健康社区。

这不仅关乎北都成败,更攸关香港政府的施政威信与城市规划的未来方向。“分阶段开发”须成为推动北都发展的有效工具,而非仅为短期利益的权宜之计。

作者谭永昌是香港中文大学城市研究系学生。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并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