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雄、招国伟|“手指指”何罪之有?关爱队“打卡”背后的意义
超强台风“桦加沙”过后,将军澳南海滨长廊成为重灾区之一。虽然相比“山竹”影响范围较小,但风暴潮仍在长廊上留下大量石块与杂物。为响应西贡民政事务处呼吁,环保南关爱队当晚立即联同一群年轻义工赶赴现场清理,其间更获热心市民加入协助,最终令路面得以迅速恢复基本通行。
事后我们将清理过程的影像分享至将军澳地区群组,引发热烈讨论。多数留言赞扬此举体现了“狮子山精神”,也有个别声音嘲讽“影相当做嘢”、“点解唔手指指”。随着近日网上出现针对关爱队的夸张改图,作为关爱队团队的其中一份子,笔者认为必须阐明这些被忽略的现场实况,解说“打卡”背后所承载的真实意义。
影像纪录正能量
感染更多人加入
自关爱队成立以来,偶有声音针对资助拨款,忽略了这些拨款全部作提供地区服务的用途。关爱队在工作或巡视期间拍照记录,这些影像正正是最直接的工作凭证,不单回应了那些声音,也是确保公共资源在公开透明下运用。
另一方面,这些真实的画面也是社区动员的催化剂,能够感染更多人加入关爱社区的行列。正如当晚我在将军澳群组发贴汇报了本关爱队清理工作后,翌日随即有更多义工与关爱队主动投入海滨清理工作。将影像中的“正能量”转化为实际行动,有效推动社区在风灾后的复原进程,这就是打卡背后的意义。
不同党派皆“手指指”
还看巡视汇报初衷
近十年前,我刚担任区议员时,观察到当年不同党派的区议员,他们与部门巡区、处理地区事务的过程中,“手指指”的场景可谓屡见不鲜,不论是规划分工还是经验指导,那都是地区工作的常态。令人不解的是,为何当年这种工作模式能被理解,如今同样的行为出现在关爱队身上,却遭到少数网民放大与嘲讽?
单纯的地区服务,不应被蒙上一层有色眼镜。关爱队巡视与汇报的初衷,在于发掘安全隐患、向政府部门如实反映情况以根治问题,这就是地区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必须理解的是,全港452队关爱队涵盖逾五千名成员与义工,处事方式难求一致,工作纪录的呈现也自然各异。为持续提升服务水平,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已陆续提供专业调解、屋苑管理等培训。相信未来也将因应需求,逐步加强巡视工作相关的指导,让关爱队在实践中不断进步。
“不完美”的普通人
在风雨中守护社区
地区工作既是最基层的任务,往往也最为艰辛。关爱队的工作包罗万象,从风暴前后冒雨巡逻、为独居长者清洁家居及简单维修,到队员与义工无私奉献个人时间,这些点滴都刻划出关爱队最真实的面貌:它不需要完美无缺、善于在照片上呈现的“超级英雄”,而是依靠无数愿意付出的普通人。
一个优秀的制度,正在于能让平凡人在其中发挥不平凡的力量;关爱队的价值,搭建了一个让地区上不同背景的居民得以参与服务、贡献所长的平台。这个平台或许尚未完美,但它持续进步;它的存在,让更多平凡人有机会为社区尽一分力。正是这些被视为“不完美”的普通人,在风雨中默默守护着我们的社区,这份纯粹的初心与努力,值得我们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责难。唯有如此,香港的地区基层工作才能真正迈向团结与共融。
作者张美雄是西贡环保南关爱队副队长、西贡区议员;作者招国伟是西贡环保南关爱队队员、公屋联会总干事。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并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