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变革|桦加沙过后:利用路侧空间种树 缓和酷热天气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飓风“桦加沙”袭港,导致超过 1200 棵树木倒塌。例如爱民邨的大树,许多伴随市民成长的树木已不复存在。极端天气不仅暴露香港树木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亦令人忧虑因大量路旁树木的损失,面对未来酷热天气加剧,街道将更缺乏遮荫、气温更高,市民在街上步行将更加难受。

树木的存在不仅为环境增添绿化,更能有效为街道降温,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研究显示,有树木覆盖的街道气温较无树木的街道可低达5.6度,且湿度较低、空气污染浓度亦较少。

但由于历史及城市规划原因,市区旧区的内街普遍缺乏树木,亦缺少供市民休憩的绿化空间。这种“树木不平等”(tree inequity)的现象,甚至可能长远影响部分社区居民的健康,值得社会认真关注。

面对未来极端酷热天气,树木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绿色装饰,而是减轻市民生活负担的必需品。因此,政策需与时俱进,认真看待树木规划与管理,并将提升气候抗御力的考量融入街道设计。

香港市区的人行道空间普遍狭窄,许多树木缺乏足够的生长空间,自然难以抵御强风而倒塌。政府虽经常强调“适宜树种、适宜位置”(right tree, right place)的原则,但实际操作却往往以“位置先行”为主。较适宜植树的地点大多空间有限,且地下设施(如水管、电线)密集。因此,适合这些地点的树种,往往难以同时成为优质的冠层树(canopy trees),无法提供足够的遮荫及生态效益。

因此,要引入优质的行道树,充分发挥街道降温效益,必须首先创造更多“适宜位置”。负责路侧空间规划的运输署,应积极探索如何灵活运用路侧空间(kerbside),即最近行人路旁的泊车或低用量路面,为相关部门腾出更多植树空间。

例如,伦敦Lambeth区政府于两年前制定《路侧空间策略》(Kerbside Strategy),目标于2030年前将25%的路侧空间改为植树、透水植被、单车泊位或行人空间等可持续用途,预计今年底前进展将达10.2%,成效显著。

面对台风及水浸等极端天气,香港尚且懂得超前部署。对于日益严重的酷热天气,期望政府能以同样积极的态度,推动广泛植树及完善树木管理,协助社区抵御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

“街道变革”是一个支持人本交通和改变街道设计的倡议组织,由一群从事相关行业人士组成。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并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