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则辉、范宁|香港为什么需要“社会处方”?
《施政报告2025》发布的前一天,林正财医生仍要出席 “医护行者”牵头举办的“社会处方”研讨会。在这个聚集家庭医生、中医、护士及其他医护专业、社福界代表、民间组织与基金会的会议中,林医生阐述了他多年前推动“社会处方”相关工作的独到见解。现时,“社会处方”在英国和新加坡已被纳入公共服务系统,因其不单能应对地区基层医疗问题,也能有效减少医疗开支,同时创造新职位——“社区连结员”。林医生认为,“社会处方”不仅能处理医疗系统难以处理的健康需求和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更能弥补社区中长期缺乏支援的问题,减低社会成本。
过去多年,政府一直试图解决两大挑战:医疗系统的高负荷和居家安老的落实。然而根据笔者观察,实际情况却往往是有需要的人未能获得适切的社区服务,导致身心健康每况愈下。他们在“旋转门”般的医疗体系中反复进出,既失去工作能力,最终亦失去自我照顾能力,难以实现居家安老。这背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一个能同时促进健康与完善居家照顾的综合计划。
非药物非医疗方式解决问题
需要深度支援的往往是医疗系统中最高频率的使用者。因此,如何在病人离院时,或经家庭医生诊断后,迅速转介至“社区连结员”,让其了解患者需求,提供适切支援,并持续跟进其社区生活中的其他需要,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这种非药物、以非医疗方式处理长期病患和不健康状态的方式,就是“社会处方”。
不少人或许会问:“香港不是已有完善的社区社福系统和医疗体系吗?尤其是在基层医疗和医社合作等政策大力推动下,还需要‘社会处方’吗?”。然而,现实却是,医疗和社福系统的人手资源均极度紧张,且缺乏一个贯穿两大系统的资讯互通平台、稳定的资金链及成效评估机制。因此,现时的服务往往分散且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国际经验显示三大效能显著
根据来自英国国际社会处方学院Dr. Bogdan的分享,英国实践“社会处方”后,急症室的使用量减少了15%至20%,同时改善了健康不平等的问题。这种模式特别能帮助弱势群体,例如长者、新移民、少数族裔、在职贫穷人士,以及青少年。
“社会处方”能够以非医疗方式,提供地区为本的,并系统性地接连不同服务,其主要效能分为:(1)从个人化及针对性的健康及社福需要,配以社区为本的服务或支援;(2)这种体系能够从建立医疗和社福需要的社区照顾平台,容易持续跟进及协作;(3)运用社区内的社会资本,即居民间的互信互助网络,去关怀及支援健康需要;(4)社会处方能够兼顾身心社灵各方面的需要。
医护行者致力推动医社协作
总括而言,“社会处方”是一种将患者与非医疗社区资源联系起来的方法,以全面及长远解决健康问题。通过认识到健康不仅仅是医疗干预,这种方法鼓励个体更注重健康生活,参与社区活动,增强其身心灵健康及福祉。“社会处方”可以让市民变得更健康、更快乐,最终减轻政府的资源负担。
在香港,医护行者一直致力于推动医社协作,并在葵青区建立了一个连结社区不同持份者的健康社区模型,专注于解决影响健康的社会性因素,从资源配对到促进社区小店、工作空间、学校、教会以至中小企之间的合作。这套社区互助系统,特别针对贫困的在职贫穷家庭,帮助他们善用政府及社区资源,提升了健康指标。
这种模式或许能够为香港的社合作探索出更多可能性,让更多人受惠于社会处方中系统性连结的力量。
作者关则辉太平绅士是民政及青年事务局辖下“社区投资共享基金”前主席;作者范宁医生是非牟利组织“医护行者”创办人。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并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