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式浩|推动基础教育产业化 前瞻布局实现教育与经济双赢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全球人才竞争日益激烈,行政长官在新一份《施政报告2025》中明确提出打造“国际专上教育枢纽”与“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双目标,既聚焦高等教育发展,亦首次强调基础教育产业化的重要性,透过扩大非本地生源、提升课程国际认受性及完善教育配套,为香港长远人才储备与经济多元发展奠定基础。笔者认为,基础教育产业化是香港应对人口结构挑战、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方向,惟前提需要确保本地生入学不受影响。

香港中小学教育面对本地学生人口下降的结构性挑战,单纯依赖本地学生已经难以维持教育体系的规模。《施政报告2025》提出以试点形式允许直资学校申请上调非本地生人数,并透过自资模式扩大招收持学生签证的境外学生,正是针对现时问题征结作出回应,期望措施可缓解学龄人口减少的压力,更能为香港教育产业注入新动力,推动学校多元化经营,提升资源运用效率。

基础教育产业化加强香港品牌

从经济与社会效益角度来看,基础教育产业化将带来不少正面影响。一方面,非本地学生来港就读将直接带动教育服务输出,产生学费、住宿、生活消费等经济收益,并创造更多教育相关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多元文化背景的学生群体有助营造国际化校园环境,促进本地学生与境外同学的交流互动,培养具全球视野的人才。此外,扩大非本地生招收规模也能为香港未来人才库提供潜在资源,部分学生毕业后或选择留港发展,成为支持香港产业转型与创新的生力军。

要实现基础教育产业化的目标,必须同步提升教育质量与国际认受性。《施政报告2025》提出多项措施,包括加强推广DSE国际认受性、打击违规办学行为、制订《私立学校实务守则》及设立“私校名册”等,显示政府对维护教育品牌与标准的重视,有助确保香港教育质量的一致性与可靠性,避免过度扩张影响教育水准,从而维护香港教育在国际上的声誉与吸引力。

为非本地生提供一条龙服务

要打造好“留学香港”品牌,笔者建议政府可进一步结合工商界与专业团体的网络资源,针对内地及东南亚等目标市场开展精准推广,为有意来港就读的学生及家庭提供全方位支援服务,包括升学咨询、签证协助、住宿安排等,真正实现“一条龙”服务。

基础教育产业化的推进,能够与香港整体人才战略产生协同效应,《施政报告2025》中强调要“进一步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透过吸引优秀境外学生来港就读,香港能提前发掘和培养潜力人才,为这些学生未来在港升学、就业乃至定居创造条件,形成人才引进的良性循环,对于应对香港人口老化、劳动力不足等长期挑战具有重大意义。

前瞻布局实现教育与经济双赢

此外,基础教育产业化有助强化香港与内地及国际的联系。随着更多内地及海外学生来港就学,香港将成为跨文化交流与知识传播的枢纽,进一步巩固其作为中外文化交流桥梁的角色,既符合国家对香港的定位,也能为香港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笔者建议政府在过程中加强对学校的支援与监管,确保非本地生招收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兼顾“质量”与“公平”,并为本地与非本地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与融合机会,促进社会和谐与共融。

《施政报告2025》中关于基础教育产业化的方向体现了政府对教育发展的长远视野与战略思维,笔者认为推动基础教育产业化既是应对学龄人口下降的短期措施,更是香港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多元发展的长远战略。在保障本地生入学的大前提下,通过扩大非本地生源、提升教育质量与国际认受性,以及完善相关配套措施,香港有望打造具国际影响力的基础教育品牌,为“国际教育枢纽”建设打稳根基。

未来,建议政府加强与工商界、教育界及社会各界的合作,共同推动教育产业化的实施与完善。同时,应持续优化教育质量监管机制,确保产业化进程中保持香港教育的高标准与特色,共同贡献让香港在全球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作者赵式浩是经民联南区区议员,香港地产及建造业关注组召集人。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并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