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高校呼应《施政报告》:科技赋能,人文浸润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温志伦

香港特别行政区最新发布的《施政报告》勾勒出一幅富有远见的教育发展蓝图,强调“创科发展”与“优质教育”。作为香港唯一专注于师资培训的高等学府,香港教育大学的专业教师资格认证与教育局近期提出的“教师执业证书”制度一脉相承。教大的眼光卓越,能够主动衔接《施政报告》内容,提供先进的硬体设备配置,以提升教学品质,源源不断地为香港提供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人才。

硬核设备实力
引领教育革新

在智慧教育设施方面,教大近年投入使用的“未来教室”系统完美呼应了《施政报告》中“推动数码转型,发展智慧校园”的政策方向。教室为配合未来教学及资讯科技发展而设计,让教大师生能够亲身体验运用了最新科技的创新教学模式。教大设有人工智能及数码能力教育中心,专业教学实验室充分体现了“学科为本、应用为重”的设备配置理念。

科学教育系的STEM创客空间配备了3D印表机和机器人套件,直接支持施政报告强调的“推动创科教育”的重点方向;特殊教育系的辅助技术实验室拥有先进的沟通辅具和感官训练设备,呼应了“加强特殊教育支援”的政策要求;艺术系的数码媒体工坊与音乐科技实验室,则为推动艺术教育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然而,高端设备如VR教学系统、眼动追踪仪等多集中于特定实验室,各学系使用存在空间与时间限制,跨学科教学与研究所需的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仍有优化空间。

切合全人教育
成就卓越师资

在文化教育空间方面,教大设有学校体验基础课程,旨在让就读教育专业的学生透过计划中的影子学习及学校服务,了解更多学校运作、扩阔专业眼光,并培养教师身份认同及其正确价值观。当中“教育创新领导计划”提供学校发展与顾问服务,举办各项学校领导培训课程,形成完整的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系统。

此外,教大图书馆的多媒体学习区和学术交流沙龙,构成了施政报告所宣导的“跨学科学习环境”。校园内随处可见的艺术展览和环保设计,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与“全人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但面对香港教育的转型需求,仍有若干关键领域亟待加强:令虚拟教研室的建设促进大湾区教育协作;设立教育资料中心提升研究品质;筹建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室以回应全球教育趋势。

凭借一流设施
践行育人使命

香港教育大学凭借其先进的软硬件设施,有力支撑着“培养面向未来的教育家”这一核心使命,在实践中树立了立德树人的典范,并持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当智慧科技与传统人文在教育空间中有机融合,当专业设备与教育理念形成良性互动,教大才能真正成为落实特区教育政策的战略支点。

未来,教大应进一步以设备革新为抓手,在保持教育人文精神的同时拥抱技术创新,为香港培育兼具数位素养、专业能力与国家情怀的新时代教师,最终实现施政报告所描绘的优质教育愿景。

作者温志伦是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理事,香港政协青年联会政策研究及培训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未来教育协会学校联络部总监。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并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