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香港难成AI国际治理核心?制度、规范与政策落地的真实挑战
来稿作者:中傲
《施政报告2025》明确提出“推动AI和数据科学产业发展”,为香港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开创历史性机遇。香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兼具普通法与大陆法制度优势,并已确立为“国际调解院”所在地。这为香港在全球人工智能(AI)治理与数据科学规范化方面提供独一无二的制度条件与国际地位。AI发展既能推动经济增长,也可能带来伦理、法律及社会风险。如何在创新与规范之间取得平衡,是香港实现“推动AI和数据科学产业发展”的核心挑战。国际调解院(香港)的角色,正好可为此提供一套制度性、法治化、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全面渗透多元场域
必须超越产业考量
AI 已全面渗透至金融、医疗、教育、司法及公共管理等领域,影响人类互动方式与国际经济秩序。这意味着香港的AI政策必须超越产业层面的考量,纳入国际法律秩序与公共治理的框架。
若仅着眼于经济利益而忽视制度保障,将削弱香港长期竞争力。 因此,建议特区政府将《施政报告2025》中有关AI的政策,与国际调解院(香港)的制度功能紧密结合,建立“科技发展—法律规范—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政策架构。
制定最终控制权
确立三大发展边界
AI的自主性正在逐步增强,甚至可能超越人类既定授权,导致责任真空与伦理风险。香港应制定制度化的“人类最终控制权”原则,并由国际调解院(香港)主导其国际适用。
具体而言,应在AI发展中确立三条边界:第一,合法性边界:确保所有AI应用符合宪法与基本法框架。第二,伦理性边界,禁止损害人类尊严与社会公平的用途。第三,安全性边界,杜绝危害国际安全、颠覆制度或构成技术滥用的行为。此举将使香港在全球AI治理中建立制度领先优势。
建立三线监管模式
建构跨境合作规范
参考欧盟《人工智慧法案》风险分级制度,香港可提出具有本地特色的“绿线、黄线、红线”监管模式:绿线——低风险及鼓励性应用,在监督下推动创新;黄线——涉及敏感领域,需经严格审查,并由国际调解院(香港)介入;红线——涉及危害人权、国际安全或颠覆制度之用途,必须严格禁止并裁断执行。这一模式若能以国际调解院(香港)为核心机制,将使香港成为全球 AI 风险治理的范本。
AI治理是全球性议题,单一法域难以独立解决。若监管碎片化,将加剧数字霸权与规范冲突。香港凭借普通法制度及国际化法治传统,可藉国际调解院(香港)牵头,建立具条约效力的AI规范。建议政府应考虑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AI争议解决合作机制;主办年度盛事“香港国际AI治理论坛”,凝聚全球共识;发展跨境数据合作试点,推动安全数据流动与创新应用。
站在国际法治前沿
争当国际治理权威
《施政报告2025》提出的AI政策,不应仅停留于科技层面,而应纳入“制度规范”与“国际责任”的长远战略。香港可凭借“国际调解院”的制度定位,成为AI争议解决与治理的最高权威。
这将带来三方面的政策延伸:第一,提升香港国际竞争力,由国际金融中心拓展至“国际AI 法治中心”;第二,彰显中国国际担当,以香港为平台,贡献中国智慧于全球 AI 治理;第三,推动制度输出,为其他国家提供参考,提升香港与中国的制度影响力。
AI 的制度化治理不仅是科技问题,更是国际法治新前沿。香港若能结合《施政报告2025》的政策方向,充分发挥“国际调解院”的制度功能,将有望成为全球 AI 治理的核心城市。这不仅是香港在数字时代的历史性机遇,更是中国在国际社会展现制度自信与责任担当的重要途径。
作者笔名中傲,从事国际金融合规及策略政策研究。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并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