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生仔要考牌”的政策实验——来自丹麦的实践
来稿作者:刘健宇
每当在公众场合,有一些儿童失控对旁人造成影响,又或是在网上看到一些因父母造成的伦常惨剧时,不少港人也会大呼“生仔要考牌”。这种反应似乎在境外并不常见,就算是美国人谈到美国“黑人问题”时,虽然有一些说法会归因于父母功能的“不正常”发挥,但引伸的政策建议多是要求合法堕胎或加强避孕。有意思的是,2025年暑假,丹麦格陵兰裔一名18岁女子生育后,因“无牌生仔”而导致初生女儿被带走,事件引起广泛关注。可能是世上唯一实施“生仔要考牌”的丹麦,为何要制订有关政策,以至该政策的执行现况如何,本文整合了有关的政策问题,为读者揭秘。
家长能力评估非适用于所有父母
首先,所谓“生仔要考牌”,只是本地媒体的一厢情愿的称呼。事实上,这项“家长能力评估”(丹麦语:Forældrekompetenceundersøgelse;英文:Parenting Skills Assessment;有些中文报道称为“育儿能力测试”,下称“评估”)并非针对所有新生婴儿父母的普遍评估,而是在丹麦政府保护儿童政策中,针对复杂且严重的个案而采用的专门心理评估工具。
丹麦《社会服务法》(丹麦语:Serviceloven;英文:Social Service Law)设有“儿童专业评估”(丹麦语:Børnefaglig undersøgelse;英文:Child Assessment)专章。该法第50条规定,如果认定儿童或青少年需要特殊支持,包括因身体或精神功能下降,市议会应调查该儿童或青少年的情况。此为“家长能力评估”的法律依据。
《社会服务法》另一章“强制离家安置”(丹麦语:Anbringelse uden for hjemmet uden samtykke;英文:Involuntary Out-of-Home Placement)则为“评估”的后续安排提供法律依据。当市议会基于对儿童福祉的严重担忧,考虑采取“强制安置”(即“未经其父母同意”下,将其子女带离原生家庭)时展开。当局将委托心理学家进行评估,并提供专业意见。
根据丹麦人权研究所(Danish Institute for Human Rights)于2022年发表的报告《在丹麦测试格陵兰人的育儿技能》(Testning af forældrekompetencer hos grønlændere i Danmark),“评估”的具体方法主要为:(1)认知功能测试,评估父母的智力、功能水平、灵活性、注意力及其他执行功能;(2)人格功能测试,检测父母的情感调节、防御机制及同理心等;及(3)亲子互动观察:透过观察来分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模式,包括结构性、协调性与互惠性等。
“格陵兰人”身份较易引起关注
丹麦人权研究所的报告亦指出,受托的心理学家在实际执行时,会运用多种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工具,包括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罗夏克墨迹测验(Rorschach)、米隆临床多轴量表(MCMI III)、读心测验(Reading the Mind in the Eyes, RME),及人格评估量表(PAI)等。临床心理学家内勒曼(Isak C Nellemann)于2025年6月接受英国《卫报》访问时称,他曾接受丹麦政府委托进行评估,认为一般情况下单是“格陵兰人”的身分便足以引起社工关注。此外,内勒曼称他和他的同事也未能通过相关评估,例如当中可能问题包括“玻璃是由什么制成的”以及“罗马的大楼梯叫什么名字”等。
更重要的是,丹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The Danish Center for Social Science Research)于2022年发表的报告《被安置在丹麦的格陵兰背景儿童-来自丹麦各市》(Børn med grønlandsk baggrund, der er anbragt i Danmark – fra danskekommuner)发现,5.6%的格陵兰儿童被送往寄养机构,而丹麦背景的儿童被送往寄养机构的比例仅为1%。
由于历史上丹麦曾殖民统治格陵兰,事件上升为“解殖正义”问题后,当局遂回应民意而废除有关安排;曾因这项政策措施而被“强制离家安置”的儿童,也将被重新评估。可能系世上唯一实施“生仔要考牌”的丹麦功败垂成,是“生仔要考牌”难以实施,还是个别案例的“不幸”?
一句“生仔要考牌”,对于形容家长“不擅教养”而言,虽然属于发表自由之列,但从实践层面,怎样设计一个判定某人“足以为人父母,而且持续达标”的评估,却似乎是“不可能任务”,而这个评估最终可能得出很多家长(甚至是包括批评者的家长)也不得标的结果。除了公共空间的非法行为之外,很多行为介乎于“没有意见”、“面斥不雅”及“引来喝止”的程度,自己认为别人须要“考牌”才能参与的公共空间,别人会否也期望你都要“考牌”才可参与?大家也“初次为人”,为人父母也难有“前世经验”,多点包容,包容不了大不离开现场吧。
声明:本文使用的外语基于人工智能初拟,及作者本人的选择,读者可使用外语原文自行查找原始文献。
作者刘健宇是政策研究员。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并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