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建造业长期存在“专才荒” 必须打破“高辛低酬”负面标签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徐小龙博士

特首李家超在最新《施政报告2025》中宣布成立由行政长官亲自领导的“北都发展委员会”,旨在为北部都会区制定清晰目标与发展策略。此举不仅显著提升了“北都”规划的决策层次,更体现了政府积极应对全球市场变革、推动科技转型的决心。随着“北部都会区”计划加速推进,建造业将迎来重大挑战。然而,危中蕴机——若能从薪酬结构、人才培训与科技应用三方面发力,成功吸引年轻一代投身建造业,尤其是机电工程领域,香港有望借此开启经济多元化的新篇章。

香港建造业近年深陷专业人才流失与青黄不接的困境。劳工及福利局去年年底的人力推算报告揭示了一个严峻现实:在九大关键产业中,建造业预计至2028年将面临全港最高的人才供求差额,缺口高达45,000至55,000人;其中,经理、主管及专业人员的短缺尤为突出,达12,000至17,000人。若不及早解决这一长期存在的“专才荒”,势必拖累未来大型基建项目的进程。

北都有望化解建造业专才荒

建造业议会的数据同样触目惊心:预计到2027年,建造业专业人员,如建筑师、电机工程师、土木工程师、土力工程师、工料测量师等,缺口将达6,000至6,500人,短缺比例高达16%至25%。

究其根源,年轻人对建造业的刻板印象是关键障碍。许多人仍视其为工作重复、晋升有限、纯粹“蓝领”的职业,因而更倾向选择在办公室的“白领”工作。然而,现代建造业早已脱胎换骨,迈向高科技与跨领域整合——从智慧城市规划到创新建筑技术如“组装合成”建筑法(MiC),无一不需要创新思维与深厚专业知识。

“北部都会区”的宏大规划,恰恰为破解建造业人才困局提供了战略性机遇。该计划不仅关乎土地开发,更是香港深度融入大湾区、实现经济转型的核心引擎。

必须打破“高辛低酬”标签

然而,机遇需有实质配套支撑。政府成立“北都发展委员会”,展现了突破行政瓶颈、高效推进项目的决心。但若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支撑,再宏伟的蓝图也终将沦为空中楼阁。要让北部都会区愿景成真,业界必须主动变革,重塑人才培养体系。

企业亟需提供具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与福利待遇,彻底打破行业“高辛低酬”的负面标签。例如,为初级工程师设立清晰的晋升阶梯,提供进修津贴与国际交流机会。

同时,应加强透过媒体,特别是年轻群体关注的平台,系统性宣传行业成功典范,展示建造业作为高科技、高价值专业领域的正面形象,扭转社会认知。

拥抱科技革新转变工作模式

创新科技的广泛应用是吸引年轻世代的关键。业界正积极推动“组装合成”建筑法(MiC)、建筑信息模拟(BIM)、数码工程监督系统(DWSS)、建筑机械人及人工智能(AI)等技术落地,推动建造流程迈向高度数码化与自动化。例如,工程师利用平板电脑即可高效完成复杂的工地监管与设计协调工作。正如建造业议会主席强调,推动数码化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行业转型的核心方向。

长期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传统观念影响,建造业的社会地位被低估。业界应善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精准传递建造业“出路广阔、薪酬优渥”的积极信息,并大力彰显从业者对塑造香港城市面貌的重大贡献,从而提升行业内在的荣誉感与自豪感。

深入校园推广播种未来人才

人才培养需立足长远、从源头抓起。业界应将推广触角深入中学校园及社区,通过举办专业讲座、创意话剧、与关键意见领袖(KOL)合作等形式,让青少年及早了解行业前沿动态、安全规范与多元发展路径,激发他们对建造业的兴趣与向往。

北部都会区的发展,标志着香港迈向“由治及兴”的关键转折。面对未来五年的严峻人才挑战,业界必须与政府、学术机构紧密协作,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唯有为年轻一代精心“筑巢引凤”,打造一个有前景、受尊重、科技赋能的建造业环境,方能将北部都会区的宏伟蓝图,真正转化为支撑香港经济振兴与多元发展的坚实基石。

作者徐小龙博士是注册专业测量师。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并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