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善同行|台风前后的常见“急症”

撰文: 医善同行
出版:更新:

作者:刘启基医生

超级台风“桦加沙”早前袭港,天文台一度悬挂十号风球。每逢台风来袭,大多市民的焦点往往放在天文台的讯号、交通安排和停课上,其实风暴前后也暗藏不少健康危机:在大雨中赶返工跌倒扭伤;因观浪被巨浪卷走;以至在湿度骤升时引发哮喘、鼻敏感或湿疹恶化等,都是急症室在风暴期间常常治理的个案。

作者刘启基医生是“医善同行”医学顾问、急症科专科医生。(作者提供)

作为急症科医生,笔者自然曾在台风及暴雨期间当值。把“打风”与“意外”一起联想,很易想到海边观浪时被巨浪卷走或遇溺的个案;“桦加沙”吹袭期间,在柴湾海傍观浪的一家就是例子。这类个案非常典型,堕海者因海水涌入口鼻和气管,出现犹如食物哽塞般的即时缺氧和窒息,很短时间便有机会情况危殆,甚至需要心肺复苏术治理。值得一提的是,这类个案往往不只一人遇险,有时同伴或家人跳下海救人,反而一同遇溺。因此,笔者强烈建议读者不宜在恶劣天气期间于海边观浪。

不过,台风吹袭期间,最常见的并非严重意外,而是跌倒。笔者就曾在恶劣天气当值时,同一日连续处理五名于湿滑楼梯失足跌倒的病人,大部份伤者都有尾龙骨(骶骨及尾骨)骨折,痛楚缠绕一至三个月,部份患者需要物理治疗及尾椎坐垫协助康复。虽然这类骨折多数毋须手术,但病人往往要忍受长期坐立不安之苦。除了楼梯,斜坡积水亦是高危地方,有时雨水涌下来,整条斜坡变成“水滑梯”,行人稍一不慎就可能摔倒受伤。

慢性病患者最难受

台风期间易生意外,其实台风迫近,已是慢性病患者开始难受的时候。气压骤降,天气又闷热焗促,加上空气流动减少,污染物聚积,正是诱发哮喘与鼻敏感的时机。不少平日控制得尚算稳定的病人,会突然气促、咳嗽加剧,需要急症治疗。除了呼吸系统,风湿关节炎患者也经常反映,在这些日子关节特别疼痛,仿佛身体比天文台更敏感。

儿童患者的反应更为明显。打风前后,家家户户往往紧闭窗户,室内湿度急升,尘螨数量迅速增加,湿疹、皮肤炎及眼敏感个案明显上升。这些状况虽然未必危及性命,却会令患者非常困扰。理想的做法,应是及早使用抽湿机,保持空气流通;并尽量先清洁床褥、被单、梳化等容易藏尘的地方。使用具吸尘螨功能的专用吸尘器,可减少致敏原,抗衡台风时气压与湿度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病情在打风前夕反复发作。

玻璃割伤可大可小

笔者上一篇文章分享酒店常见意外,其一是玻璃割伤;遇上风暴时亦然,如强风吹爆门窗玻璃,假如不是强化玻璃,引致的创伤可大可小。曾有病人被玻璃碎割伤皮肤甚至肌腱,需要手术修补及清理玻璃异物。此外,亦有病人因大门被突如其来的怪风猛力关上,夹断手指,甚至需要手术接䡈截肢部位。

很多人以为风暴过后危险便结束,但实际上,清理和复原过程中亦暗藏风险。例如地面积水中可能隐藏玻璃碎片或尖锐异物,穿著凉鞋或拖鞋涉水时被割伤;被倒榻的树木、竹棚、招牌甚至垃圾桶撃中;急于在花园或露台收拾花盆或杂物时跌倒或砸伤等。相比台风正面袭港,这些“余波”往往更容易被忽略。这些本来可以避免的小意外,往往因为一时大意或侥幸心理而酿成严重后果。

台风是一场全城共同面对的考验,不仅测试城市基建与交通韧性,更是公共健康的高风险时刻。随着下一个热带气旋“麦德姆”逐步逼近,市民更应提早做好准备,伤害能否发生,往往取决于我们事前的准备与警觉。

作者刘启基医生是“医善同行”医学顾问、急症科专科医生。

“医善同行”栏目逢周日刊登由医护人员撰写的医健文章。“医善同行”本身是本地注册慈善团体,不时举办健康讲座和义诊,并提供各种医疗服务优惠;期盼凝聚社会上的爱心和力量,鼓励有心人踊跃参与义工计划,各展所长,帮助弱势社群。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并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