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宁|深化改革医疗政策 借镜英国新加坡 从“社区处方”做起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行政长官李家超新一份《施政报告2025》以深化改革为主轴,在医疗政策上主要聚焦治疗层面,包括强化基层医疗网络、推动慢病共治及社区药房计划等。然而,报告较少着墨于“治未病”的预防策略,随着人口老化加剧情况下,措施实未能有效应对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医疗系统恐将难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近日“医护行者”邀得英国及新加坡专家来港,分享两地透过“社会处方”发展基层医疗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绝对值得香港借镜。

英国社会处方国家研究院临床主管暨全球总监Dr. Bogdan Chiva Giurca早前来港,在“社会处方在香港发展的未来可能:他山之石和本地经验的启示”研讨会上提到临床经验研究,指英国高达25%的求诊原因是纯粹的社会性问题,即源于孤独、焦虑、经济困难等,而非头痛、胸痛等医学症状。如果将心理健康因素也纳入考量,比例甚至会上升至60%,他认为若只专注于治疗,是治标不治本。

Dr. Bogdan和另一演讲者、新加坡关爱乐龄办事处署长孙福霖博士分享了当地的社会处方经验,为香港提供了宝贵启示。

英国NHS模式:
连结员需熟悉社区具同理心

在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同样面临人口老化、医疗负荷的问题,以及长期慢性病和社会心理的问题增加,情况与香港和新加坡相近。为此,英国政府于2019年发表《NHS长期计划》,将“个人化照顾”(personalized care)作为核心概念,大力推动社会处方。

受雇于医疗系统的“社会处方连结员”(Social Prescribing Link Worker)专责投入时间,用上可长达一小时的时间与病人深入沟通,了解其真正需求,建立信任关系,帮助他们找寻问题根源,并将其转介至社区活动,如园艺、艺术或运动等。连结员并不要求高学历,而是希望由熟悉社区、具备同理心的人士担任。Dr. Bogdan表示,英国的经验证明,社会处方投资回报率高达1:3,大大减低基层医疗及急诊室负荷。

新加坡Healthier SG模式:
培养“银发大使”预防性健康探访

新加坡也同样面对人口老化、慢性病增加和医疗体系挑战问题。 2023年推出的Healthier SG计划强调预防重于治疗,核心理念是将医疗照顾转移到社区。

新加坡透过鼓励居民注册一位固定的家庭医生,建立长期的医病关系,并培训8,000名“银发大使”志愿者(Wellbeing Coordinator),到长者家中进行预防性的健康探访,将服务从医院延伸到社区。此外,他们善用社区网络,将健身、烹饪、志工服务等活动整合到社区中心,鼓励居民保持活跃。

康健中心成巨大契机
医疗模式转向社会模式

至于香港,其实在推动社会处方上已具有独特优势。精神健康咨询委员会主席林正财医生在总结发言提到,本港已拥有世界一流的社会服务基础设施,例如18区都有长者地区中心、综合家庭服务中心等。我们需要的不是从零开始创造这些设施,而是将社会处方与现有的个人化照顾系统性整合。

各讲者的发言刺激笔者思考未来,若地区康健中心及现时社区不同持份者所进行的试点计划,可被纳入基层医疗系统,这是一个巨大的契机,把社会处方模式融入政府的基层医疗蓝图规划,进一步令公共医疗从传统的“医疗模式”转向“社会模式”。因为要成就他们的健康,并非只是“治未病”这么简单,而是更着重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各种可接触的有利健康因素,例如可负担的健康食材;建立有趣及多样性的生活空间以连结孤独的人;建立新的社群一起进行不同的康乐活动等,全都是回应政府活龄以及预防疾病之社会效能。相关社区工作之成效不应被低估,而且相关成本远低于医疗项目。

这场变革是需要跨部门协作,特别是新成立的“社会高龄化对策工作组”应成为一个整合平台,以实证为本,推动社区健康方案。这不仅能从源头改善市民健康,降低医疗与社会开支,更能为香港创造一个更健康、更具竞争力的未来。

作者范宁是非牟利组织“医护行者”创办人,外科专科医生。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并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