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优化高中历史课程:重塑历史叙事,奠定认同根基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龙子明

历史是民族的集体记忆,是国家认同的根基与文化传承的载体。香港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历史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年轻一代对国家与民族的认知、对“一国两制”方针的理解,以及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担当。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积极推动高中中国历史科及历史科课程改革,旨在通过优化课程框架、丰富教学内容、强化价值引导,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厚植家国情怀。

自1997年回归以来,香港历史教育在实践中面临诸多挑战。首先,长期受殖民统治的影响,部分教材与教学内容仍带有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侧重于碎片化的史实叙述,而缺乏对中国历史整体性与连续性的深入探讨。例如,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时,往往侧重政治运动的负面影响,而忽略国家在改革开放后取得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社会治理成就。这种片面化的叙述,容易导致学生对国家发展历程产生误解,削弱其民族自豪感。

更值得关注的是,历史教育的缺失与扭曲,曾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香港青年的身份认同困惑。2019年的社会事件暴露出部分年轻人对国家历史与发展道路的疏离感,对“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的内涵理解不足。这说明,历史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价值观塑造的关键环节。唯有通过全面、客观、深入的历史学习,青年才能理解香港与祖国血脉相连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与国民意识。

为了“强化历史教育、培养家国情怀”,《施政报告2025》提出改革高中中国历史科和历史科。根据教育局出台的“高中中国历史科优化课程框架”,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与“中国现代史”两大部分,其中现代史部分新增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单元。这一调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它不仅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与解放,更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新增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单元,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党的初心与使命——为人民服务、为民族谋复兴。从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到改革开放的经济奇迹,再到新时代的脱贫攻坚与科技创新,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国家发展的核心领导力量。对香港学生而言,学习这些内容不仅是知识的补充,更是对国家发展逻辑的掌握。只有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选择与实践成果,青年才能认同“一国两制”的科学性与必要性,并自觉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单元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全面认识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从“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影响,到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从科技创新如北斗导航、嫦娥探月,到疫情防控中的“生命至上”理念,这些内容展现了中国模式的独特优势与生命力。对香港青年而言,学习新时代的发展历程,有助于他们跳出西方话语的桎梏,以更自信的态度看待国家的进步与未来。

在历史科方面,新课程增设了“现代世界的形成”与“中国与世界”等单元,注重从全球史观角度分析历史事件。“中国与世界”单元强调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转变,从被动融入国际体系到主动参与规则制定,这不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培养其跨文化理解能力与国际视野。

历史教育应突破传统教科书的局限,充分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VR)、线上资料库等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沉浸式体验。例如,通过拍摄东江纵队抗战纪录片、制作改革开放口述史专题,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与真实性。此外,教育局可与内地文博机构合作,引入高质量数字资源,如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线上展览,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香港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探索。它不仅是对历史知识体系的完善,更是对国家认同与价值观的重塑。通过优化历史教育,香港青年将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内地同胞的责任,也是包括香港在内全体中国人的共同使命。唯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相结合,才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找到自身的价值与方向。

作者龙子明是香港青年交流促进联会创会主席兼永远会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