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简约公屋风波:主动巡查见成效 勿让个别事件扭曲政策初衷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裘言真

三个简约公屋地盘,早前被建筑署揭发存在可能影响结构安全的问题;有见及此,署方即时成立独立调查专队跟进,并要求承建商提交补救方案。今次事件,证明建筑署的持续严格执行品质监督以及主动巡查机制奏效,成功防微杜渐。然而,本属政府部门尽责履职的事件,却有评论文章质疑特区政府以最快速度解决基层市民房屋问题的效用和用心,甚至扭曲成“政府房屋政策歪了”。这种批评,令社会讨论失焦,毫无建设性。

建筑署恒常巡查见成效

今次事件,源于建筑署八月底在恒常巡查期间发现小榄乐安排简约公屋项目质量问题。由于性质严重,建筑署不敢怠慢,即时派员彻查由涉事承建商“安保俊和联营”负责的三个简约公屋项目;结果发现,该三个简约公屋项目出现剪短螺丝和铁板连接洞被扩大等可能影响建筑物结构安全的违规情况。

由于怀疑事件涉及人为疏忽或蓄意隐瞒,建筑署已主动联络执法部门及征询法律意见,署长李翘彦更委派一名助理处长带领独立调查专队处理,期望于一个月内完成调查,若发现承建商违约或违法,会按合约条款及《建筑物条例》对涉事承建商及相关人士究责和作出规管。今次事件之所以曝光,全因建筑署的恒常巡查机制发挥效果;建筑署积极监督承建商的工作,发现问题后亦主动跟进善后,行动始终以市民福祉为依归,社会应给予支持和鼓励。

简约公屋目标清晰明确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有评论文章在事发后没有对署方的主动巡查工作作出正面评价,更大开“地图炮”,将事件跟现届政府的整体房屋政策扯上关系,质疑简约公屋快速落成的特质,以至现届政府各种迅速推动的援助基层家庭的政策,都是用作掩饰传统公屋供应不足的事实,以及包装政府房屋政策的工具。

笔者认为,上述的说法极不合理,不单毫无逻辑,更有刻意埋没本届政府在兴建房屋方面的努力之嫌。土地和公营房屋供应长期不足是累积多年的“老大难”问题,而本届政府担当作为、创新求变,积极作出处理。兴建简约公屋的理由,政府方面早已说得清楚:传统公屋兴建需时,居于不适切房屋的市民又急需改善居住环境,故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022年的《施政报告》提出,善用短期内并未落实长远发展计划的政府及私人土地,采用标准简约设计和“组装合成”建筑法快速兴建约30,000个简约公屋单位,以尽快填补短期公营房屋供应不足的缺口,并迅速改善居住于不适切居所的市民的生活环境和质素。

兴建传统公屋 政府从未放软手脚

由始至终,现届政府都没有视简约公屋为终极方案,一直都是采取“两条腿走路”的策略,在全力兴建传统公屋的同时,亦务求尽快改善那些居于不适切居所者的生活环境。政府兴建传统公屋的决心和进度,并没有因为兴建简约公屋而减低或放慢,李家超在最新的《施政报告》中便表明,2026-27年度起的五年,总体公营房屋建屋量将达189,000个单位(传统公营房屋单位预计达169,500个),较他2022年上任时增加约80%。公屋平均轮候时间,亦由三年前平均6.1年“上楼”,缩短整整一年至5.1年,并进一步迈向2026-27年度下降至4.5年的目标。

上述的统计,绝对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当中蕴含着政府的承担、官员的热诚,以及市民的期望。简约公屋的出现,是为了填补传统公屋落成及入伙前的一段空白期。正如李家超所说,对“㓥房”户而言,早一年入住公屋或“简约公屋”,不但可改善居住环境,更可分别节省平均每年约36,000元或50,000元的租金。由此可见,不少基层家庭在生活及经济上已得到实质改善,事实不容抹杀。

公屋供应“头轻尾重”情况已扭转

再者,事实亦清楚告诉我们,在现届政府不懈努力下,公营房屋供应“头轻尾重”的情况已彻底扭转,在2026/27年度起的五年,预计有约110,600个公屋/绿置居单位和约58,900个其他资助出售单位供应,即平均每年有超过30,000个单位落成,是过去24年来的新高。 相关媒体的评论,声称基层市民的安居希望,只能寄托于“那条遥遥无期的传统公屋轮候队伍”云云,说法明显无视了客观事实和数据,实有误导市民、甚或刻意制造不必要的社会矛盾之嫌。

负责兴建包括简约公屋在内公营房屋的承建商,施工质量出现问题,出现违法违规的情况,政府、媒体,甚至市民大众当然都应该重视,政府更有责任依法追究,打击业界的害群之马和不良行为。将个别承建商的施工问题牵扯到政府的整体房屋政策,甚至说成是政府政策“歪了”和漠视“居住正义”,动机令人怀疑。现届政府在增加房屋供应一事上,确实下了极大苦功和努力,不止众多受惠家庭能够感受得到,心清眼亮的市民亦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绝对不应受到无理质疑。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并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文章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