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再穷,不能穷了少数孩子的教育
作者:刘观沃
早上返工返学繁忙时段,一大班人在排队候车,突然有个轮椅人士出现在候车位,车长就要优先安排其上车,为此,所有学生和上班一族都被耽误了几分钟。那我们是否因轮椅人士属于极少数就要取消其乘车优先特权呢?肯定不!因为一个社会先进与否,不是仅看这个社会高楼大厦的多寡,而是看社会最底层民众所享有的福利程度之高低。对弱势社群如此照顾,更从侧面反映出香港市民从上至下的整体素质极高,因为每个人都会经历年老,每个人都不敢担保自己年老时就不会用轮椅,社会绝不会因为某个弱势社群人数少而将其抛弃!
同样,非华语学生在香港就是属于极少数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以中文以外的语言作为母语,可能在学习华语的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例如语言结构、文化差异和发音等。政府由于近年收入减少,左支右绌,曾考虑减少对非华语学生的资助。教育局于今年五月份披露, 将在2025-2026学年改动“有特殊教育(SEN)需要非华语学生支援津贴”的发放条件,原定津贴发放条件为若录取1至9名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非华语学生,学校即可获派106,769元津贴额,经过微调后改为需取录6至9名非华语学生才可获派该津贴。也就是说,倘若某学校的非华语学生不超过5名,就不会获政府发放津贴。
好在教育局在8月份向全港小学发出新学年“有特殊教育(SEN)需要非华语学生支援津贴”通函,确认津贴安排维持不变,学校取录1-9名相关学生,就可继续获政府资助10.6万元。此通函一出,教育界及非华语家庭无不欢欣鼓舞,好评如潮。
或者有人会认为,现在政府财政上有点捉襟见肘,更需要削减不必要的开支;一间学校若只录取三五几个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非华语学生,值得政府花一大笔钱去资助吗?但于我看来,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常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非华语学生由于中文水平偏低,本身在融入香港社会方面已经比华裔学生更加困难,而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非华语学生,则难上加难。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非华语学生,并不是智力不如其他人,只是他们有因心理、生理、或家庭条件等而产生一定的学习困难,需要我们提供某些额外帮助才能发挥其潜能。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非华语学生,就像是一块未经琢磨的宝石,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要额外给他们提供知识的宝库,才能协助他们开启智慧的大门。
一个小孩的教育,也就是十多年的事。若然我们有足够资金培养他们,让他们成才,那么他们长大后就是建设香港的栋梁。反之,若然我们鼠目寸光,因为这类孩子人数少而取消对他们的资助,他们就有可能荒废学业,甚至长大后不能自食其力,需要依赖政府帮助才能过活,那可是一辈子几十年的事啊!请问十几年的栽培和一辈子的依赖,哪个花费更大? 答案不言而喻了。
又或者有人还会说,为了区区几个学生请个专门老师教导他们,那不是倒钱入海吗?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受聘的老师每天要用其薪酬生活,要乘车,要吃饭,要购物,哪一样消费不是在促进香港各行各业发展的?他们还可能要用工资所得养老育幼,这不是为严重老龄化及超低生育率的香港注入无限活力吗?如此看来,这些拨款绝对是用得其所,造福社会啊。。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展望未来,我们应该用爱心播种,用汗水浇灌,用耐心滋润,让非华语教育因爱而充满生命力!
作者刘观沃是一名教师。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