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城中学舍计划应彻底拆墙松绑 以达致最理想效果
来稿作者:徐毅兴
特区政府近年锐意打造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推广“留学香港”品牌,借此吸纳不同背景人才毕业后留低发展。为吸引更多非本地学生来港,发展局联同教育局推出“城中学舍计划”,容许商厦改建为学生宿舍,以提供充足宿位予专上学生。这个构思到位亦具针对性,但仍有些限制,例如“一刀切”将工厦拒之门外。笔者认为,既然方向正确,就应全力推动,当局必须更彻底地拆墙松绑,以达致最理想效果。
政府最新数据估计,本港2024/25学年的专上学生宿位总数仅约4.4万个,但同年全日制(包括本地及非本地)本科生及研究生高达19.2万名,而非本地全日制学生报读人数近年已倍增至7.93万名,可见本港学生宿位出现明显短缺情况。香港要与其他亚洲地区如日本、新加坡等地竞争优质学生,留学配套方面绝不能落后于人,是次“城中学舍计划”借助了市场力量,以提供更多自资私营学生宿舍,正好弥补这个短板。
政府指出,为令改建计划更容易实行,已将发展规划程序拆墙松绑,包括减省规划程序、放宽地积比等。可是,计划并不包括工厦及工业地带上的建筑物。诚然,一些有数十年历史的旧工厦布局较传统,每层楼面面积偏大,营运者倘要改装为符合照明通风标准的处所,难度不低且不符经济效益;不过,很多近代楼龄较低的工厦,建筑时已采用现今消防安全标准,各方面布局也类近商厦,若要改装成学生宿舍,工程难度及成本不会太高。
因此,当局“一刀切”禁绝所有工厦纳入计划之中,而非按大厦楼龄、建筑布局及设施去评定可否改建为学生宿舍,并不合理。更令人费解的是,一些位于工业用途地带内,已经由工厦全幢改装而成的商厦,竟也被排除计划之外,而其中一个理由是工业用途地带的周边环境“通常并不如商业楼宇周边环境般适宜居住”。
然而,早年的工业区荃湾、观塘、九龙湾等已没有甚么工业,但这些地区的配套齐备,周边有不少食肆及大商场,亦有一定的交通接驳,区内还有不少新式、美轮美奂的工厦,具备相当潜力改建为学生宿舍,随时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楼盘”。
所以,一幢大厦是否适宜改建为学生宿舍,不能只看地带类别或大厦种类,应该视乎实际条件再作定论。笔者建议,当局尽快放宽限制,容许楼龄较低的工厦,如符合一定规格,就可以改建为学生宿舍,这样才是真正的拆墙、彻底的松绑,同时也与当局提出“建立清晰、易于遵循且低合规成本框架”的政策方针,更为一致。
作者徐毅兴是“八十后”工程师,任职跨国企业。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