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学生内地交流计划:搭建心灵桥梁 凝聚文化认同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龙子明

我们正处在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全球格局深刻演变,国家发展日新月异,而香港作为祖国南海之滨的璀璨明珠,其未来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前所未有地紧密相连。在此背景下,香港教育局举办的学生内地交流计划,绝非一次简单的游学或观光活动,它是一项具有深远战略眼光的育人工程,是说明香港年轻一代构建身份认同、拓宽国际视野、融入国家发展的关键桥梁。笔者坚信并全力支援学校积极组织、鼓励学生踊跃参与此项计划。这不仅是对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更是对香港未来负责任的表现。

资讯爆炸的时代,年轻人获取知识的管道空前多元,但也带来了资讯茧房与认知碎片化的风险。对于内地,许多香港学生可能仅限于新闻片段、互联网评论或他人口中的叙述。这种间接的、经过过滤的认知,极易产生隔阂与误解。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流计划的核心价值,首先在于它提供了“行万里路”的宝贵机会。当学生们踏上内地的土地,用自己的双眼观察、双耳聆听、双脚丈量时,所有的抽象概念都将变得具体而生动。

见证内地经济奇迹的规模与速度,书本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数字是冰冷的,但当学生站在上海陆家嘴的摩天大楼下,感受金融中心的脉搏;当学生乘坐飞驰的“复兴号”高铁,体验“中国速度”;当学生走访深圳的科技园区,目睹“创新之都”的华丽蜕变,那种震撼是任何教科书都无法给予的。这种体验能让学生直观理解国家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磅礴动力。

内地不仅是经济腾飞的代名词,更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和承载者。游览故宫长城,能触摸历史的厚重;漫步江南水乡,能品味文化的典雅;探访西安兵马俑,能感受中国文化的雄浑。这种文化的沉浸式体验,是唤醒共同历史记忆、滋养文化根脉的最佳途径。

通过参观社区、与当地居民交流,学生们可以了解到内地基层治理的模式,理解在超大规模人口国家中维持社会稳定、推动共同富裕所面临的挑战与取得的成就。这有助于他们形成更为全面、辩证的视角。

当香港学生与内地同龄人一起上课、一起进行团队活动、甚至入住当地家庭时,他们会发现,彼此分享着相似的青春烦恼、兴趣爱好与人生梦想。这种基于共同人性的情感连接,能够融化因资讯不对称而筑起的冰山,建立起“我们”的共同体意识。一个友好的微笑、一次尽兴的篮球赛、一场深夜的卧谈,其教育效果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

尽管同属中华文化圈,但内地与香港在语言习惯、生活方式、社会规则等方面仍存在差异。在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中生活学习一段时间,是对学生适应能力的极佳锻炼。他们需要学习用普通话进行更深入的交流,理解不同的社交礼仪,适应可能不同的生活节奏。这个过程,正是未来全球化社会中必备的“跨文化胜任力”的预演。

交流计划往往包含主题性的研学内容,如科技创新、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等。参观国家重点实验室、知名企业、生态保护区,能让学生接触到学科前沿和产业一线,激发他们的学术兴趣,甚至为未来的专业选择和职业道路打开一扇新的视窗。认识到国家在航太科技、人工智慧、新能源等领域的迅猛发展,会激励他们树立更远大的志向,思考如何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相结合。

对国家的认同,是一个由历史、文化、情感和现实利益共同编织的复杂互联网。交流计划旨在说明香港青年系统地构建这一互联网。香港的近代史与国家的命运休戚与共。参观虎门销烟遗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辛亥革命纪念馆等历史地标,能将书本上的民族苦难与奋斗史诗具象化。学生们会深刻体会到,香港的荣辱兴衰始终与国家紧密相连,个人的身份无法脱离民族的历史而独立存在。这种基于共同历史记忆的认同,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中华文化是维系全球华人的精神纽带。学习书法、京剧,体验剪纸、茶道,庆祝传统节日,这些文化活动能让香港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与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共用着同样的文化基因。这种文化的亲和力与自豪感,是抵御文化虚无主义、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石。

“认同”不仅源于过去,更源于对现在和未来的共同期待。让学生亲眼目睹国家在扶贫、基建、科技、环保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为他们提供的广阔舞台,能让他们真切地感到“国家好,香港好”的深刻内涵。当年轻人将自己的前途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时,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国家认同便会油然而生。

部分香港青年与内地的疏离感,一定程度上源于了解不足。通过交流,他们能更客观、理性地看待内地的进步与不足,理解国家发展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这种理解有助于消除偏见,缓和社会内部因国家认知差异而产生的张力,促进不同世代、不同阶层之间的对话与和谐。

香港的未来,需要一大批既精通国际规则、又深谙国情港情的复合型人才。交流计划正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摇篮,这是提升香港核心竞争力的长远投资。

让香港年轻人在成长的关键时期,亲身感受国家的温暖与力量,理解“一国”是根、是源,“两制”是枝、是叶的道理,他们才能真正成为“一国两制”的捍卫者、实践者和受益者。这是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

为了最大化交流计划的价值,需要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优化其设计与实施。 设计更多专题式、研究式的交流项目。 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应更多组织学生前往中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等,让他们看到一个立体的、全面的中国,理解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战略布局。

笔者坚信,教育是播种未来的事业。支持学校参加学生内地交流计划,是一项具有战略眼光的投资。它投资于香港青年开阔的视野、丰盈的内心和坚定的信念;它投资于香港社会和谐稳定、英才辈出的未来;它投资于“一国两制”事业根基永固、枝繁叶茂的明天。

让我们携手努力,鼓励更多的香港学子勇敢地跨越山河,去融入神州大地的奋进浪潮。当他们带着见识、思考与情感归来时,他们不仅将成为更好的自己,更将成为连接香港与内地、共创美好未来的坚实桥梁。这跨越山河的一小步,终将汇聚成联结未来、塑造命运的磅礴力量。为此,我们责无旁贷,亦当全力以赴。

作者龙子明是香港青年交流促进联会创会主席兼永远会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