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勇|前车之鉴——伦敦的没落与香港的跃升
全球金融中心的竞逐,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永恒战争。表面上,“纽伦港”三足鼎立的格局多年未变,但内里的实力消长、气象新旧,早已是泾渭分明。香港IPO市场的朝气蓬勃,与伦敦的暮气沉沉,形成了强烈对比。这不仅是单一市场的兴衰,更是一部活生生的金融中心“盛衰启示录”。
伦敦的教训殷鉴不远。一个金融中心的打造,需要数代人的努力,积累信誉、规则、人才与网络,其过程漫长而艰辛;但其衰落,却可能因为几次重大的战略误判、地缘政治变局或制度僵化,而在短短数年内迅速失血,积重难返。伦敦的步履蹒跚,为香港敲响了警钟: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绝非一劳永逸的世袭爵位,香港若要在这场世纪竞逐中稳固三甲,进而实现与纽约“东西争辉”的宏愿,就必须以伦敦为镜,深刻自省,奋发图强。
伦敦的衰落,并非突如其来的崩溃,而是一个在多重因素夹击下,逐步侵蚀的过程。其教训,值得香港逐条剖析,引以为戒。“脱欧”之后,伦敦金融机构失去了在欧盟单一市场的“护照权利”,为了继续服务欧陆客户,大量业务与岗位被迫迁移至巴黎、法兰克福、都柏林等地。伦敦交易所今年IPO集资额创35年新低,正是这一恶性循环的具体体现。当本土经济无法为金融市场提供足够的养分时,金融中心的繁华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对照伦敦的教训,香港当前正处于一个优势与挑战并存的十字路口。既拥有伦敦梦寐以求的战略优势,也面临着与伦敦部分相似的潜在风险。
“背靠祖国”的无可比拟优势,这是香港最核心、最根本的竞争力。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庞大的市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层出不穷的创新企业。香港是这些企业连接全球资本的首选门户。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所指出的,H股在港上市后其A股成交与股价均获提升,正是“相互成就”的最佳例证。无论是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倡议,还是国内庞大的居民财富管理需求,都为香港金融市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这片广袤的腹地,是纽约之外任何其他金融中心都无法比拟的。
“一国两制”赋予香港独特的地位,使其既能享受内地庞大市场的红利,又能保持普通法体系、资金自由流动、与国际接轨的监管标准等核心优势。这使得香港在制度上比伦敦更具弹性。香港可以迅速回应市场变化,修改上市规则,例如早在2018年便接纳同股不同权公司上市,成功吸引了小米、美团等巨头,抓住了新经济的浪潮。这种“内联外通”的独特角色,是香港金融生态系统保持活力的制度保障。香港今年在IPO集资额上高踞全球首位,恒生指数亦有显著反弹,一洗去年“国际金融中心遗址论”的阴霾。这证明了香港市场具备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和韧性。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香港依然能展现出如此的集资能力,说明其市场深度和国际投资者的认可度依然坚挺。
香港面临的潜在挑战与隐忧,香港金融市场的广度仍有不足,过度依赖股票市场。相比之下,纽约和伦敦在债券市场、外汇交易、大宗商品及衍生品领域的实力更为均衡。香港在这些领域,特别是固定收益和大宗商品方面,与顶级金融中心尚有差距。这使得香港的金融生态系统抗风险能力相对脆弱,股市的牛熊直接决定了整个市场的气氛。
在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环境下,香港如何维持并深化其国际化特色,是一大考验。一方面,需要继续拥抱全球资本,保持市场的开放性与多元性;另一方面,也需妥善处理好与西方主要经济体的关系,避免被“工具化”或“政治化”。任何对于香港国际化地位的疑虑,都可能影响海外资金和人才的长期信心。
以伦敦为鉴,香港绝不能满足于现状,必须以“巩固优势”与“多元拓展”的双轨策略,推动金融市场向更高层次迈进。深化“内联”,做强做深与内地的金融联通。扩容与深化互联互通机制:在现有的股票通、债券通、跨境理财通基础上,不断扩大合资格产品范围,探索将更多衍生品、指数基金(ETF)、人民币计价产品等纳入体系。同时,优化交易结算机制,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便利性。
发展离岸人民币生态系统,这是香港无可替代的角色。应大力发展离岸人民币债券、外汇、风险管理工具等市场,打造最丰富、最流动的离岸人民币产品池,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枢纽。证监会与金管局联合发布的《固定收益及货币市场发展路线图》正是朝著这个方向迈出的关键一步。
香港不能仅满足于作为“中国的金融门户”,更要成为“亚洲的金融门户”乃至“世界的金融门户”。应积极吸引东南亚、中东、乃至欧美的企业来港二次上市或主要上市,提升市场的国际成色与多元性。
香港今日的成就,得益于历史的馈赠,更得益于“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和几代香港人的奋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香港绝不能有丝毫“食老本”的心态。必须以伦敦的没落为镜,时刻保持危机意识与创新精神。既要坚定不移地发挥“背靠祖国”的既有优势,深化与内地的金融联通;也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拥抱世界”,拓展新兴市场,推动市场多元发展;更要以前瞻性的眼光拥抱科技变革,为金融市场注入持续的增长动力。
唯有如此,香港才能避免重蹈伦敦的覆辙,不仅能巩固全球金融中心三甲的地位,更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最终实现与纽约并驾齐驱、“东西争辉”的宏伟蓝图,为国家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条路充满挑战,但别无选择,唯有奋勇向前。
作者杨华勇是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