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展鹏|将军澳海滨防护设施:从经济考量到长远规划的思维转变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超强台风“桦加沙”过后,将军澳海滨部分商铺损毁严重,未能赶及中秋节恢复营业,令公众再度关注当年的防护决策。假期前,有记者访问笔者,提及政府在2018年未采纳我提出的离岸防波堤建议。借此机会,我希望从更客观的角度,探讨当年政府的考量,以及为何现时有必要重新审视相关方案。

“山竹”袭港后的务实决定

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袭港,将军澳海滨公园及长廊严重受损,邻近住宅出现水浸及停水停电,公共设施亦被海浪冲毁。当时,我以西贡区议员身份建议兴建离岸防波堤,保障海滨商户及临海屋苑免受极端天气影响。

不过,政府评估后认为,挡浪墙的建造成本较低、施工较简便,且维护成本可控;加上历史数据显示,超强台风频率不高,挡浪墙被视为足够应对。从工程角度而言,离岸防波堤需考虑海底地质、水流动力等复杂因素,技术及资金投入远比挡浪墙为高,因此政府最终选择了挡浪墙方案,也是一个务实的决定。

过去七年,气候变化已成为新常态,极端天气的频率与强度明显增加,专家估算类似“桦加沙”级别的超强台风出现率更超越以往。经济损失的累积效应亦日益显著——每次风灾带来的直接损毁、商业中断、修复开支及保险赔偿等间接成本不断上升。若将时间跨度拉长至十至二十年,反复的维护开支可能已超过一次性兴建更强防护设施的成本。

+11

七年后极端天气的常态化

这些新情况反映,提示我们要以新视角评估防护标准。过往基于历史数据的风险分析,在气候变化下可能已不适用。与其被动承受台风带来的连年损失,主动投资具长远效益的基础设施,从根源降低社会整体风险成本,值得认真探讨。

将军澳的未来发展蓝图有77区海上活动中心和132区的多项临海设施,包括接收电力及变电的电站、建筑废物处理设施、公众填料转运站、废物转运站及混凝土厂等,均需更高规格的保护。一旦这些设施受巨浪冲击,后果将远超商业损失:有毒物质泄漏——电力设备中的绝缘油、重金属,或建筑废料中的化学物质若流入海洋,将对将军澳水域造成长期污染;生态灾难——混凝土厂的强碱性物料、废物转运站的塑胶微粒和有机污染物,可能导致珊瑚群死亡,严重破坏海洋生态;清理成本高昂——这类复合污染近乎不可逆,治理费用势将远超防护工程投资。

考虑到上述高生态风险,政府除了加强防护,更应重新审视这些设施的选址,避免将高风险设施设置于极端天气频繁的临海地区。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规划”

基于当前挑战,我建议政府对将军澳海滨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第一,计算历次风灾的经济损失及保险理赔数据;第二,评估临海设施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与社会成本;第三,重新研究离岸防波堤方案的可行性与效益;第四,审视高风险设施选址,考虑迁移至对海洋生态影响较低的地点。

政府须在“被动承担损失”与“主动投资防护”之间作出明智抉择。与其动用公帑年年修复、让社会承担保费上涨,更应制定前瞻性防护策略,为将军澳居民与生态提供实质保障。

七年前,基于当时条件与认知,政府的决定是务实的;今天,面对新挑战与机遇,重新评估防护方案同样是务实与负责任之举。这并非否定过去,而是对未来负责。

在极端天气常态化下,我们不能再以旧标准规划将来。期望政府以更宏观的视角,综合经济成本、社会成本与生态风险,为将军澳制定安全且可持续的发展方案,让海洋环境与社区设施足以应对未来的气候挑战。

作者张展鹏是西贡全职区议员。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