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善同行|野菇毒素耐热抗酸碱 切勿以身试毒
作者:蔡振兴医生
又是秋天登山的好时节,每年总会有市民自行采摘野菇进食导致中毒的个案,轻则上吐下泻,重则可能损害肝肾,甚至危及性命。事实上,部份人仍有自行采摘野菇食用的习惯,甚至误以为只要彻底煮熟毒蘑菇,就如一般食物一样可以食用;然而,大多毒蘑菇的毒素是由真菌自然产生,无法透过烹煮、冷藏或任何食物加工方法而消除。
在香港,因误食毒物(包括毒蘑菇)而入院的病人,普遍会先由急症科接收和处理。急症医学下有一门成熟的亚专科,是为“临床毒理学”(Clinical Toxicology),专门处理各类中毒个案。虽然目前并非每间医院的急症室都有常驻/专职的临床毒理学医生,但本港设有“香港中毒控制中心”,会为医护人员提供24小时的毒物咨询服务。当急症科医生在处理此类中毒个案时,可以按其需要,向该中心寻求专业意见。
采摘野菇进食随时中毒
翻查过往相关数据,超过一半在香港的蘑菇中毒个案,是由市民自行在公园、路边或山间采摘野菇进食所致,反映自行采摘是引致蘑菇中毒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亦录得,一些涉及外地劳工的蘑菇中毒个案,估计由于本港野生蘑菇品种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难以分辨,容易将无毒及有毒的菇类混淆,随时中毒。
笔者记起曾经处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个案,几年前有一位从内地来港工作的劳工,因在原居地以采集采摘野生蘑菇为生,来港后在山野看到外观相似的野菇,便自行采摘及烹煮食用,结果误食了本地的毒蘑菇,出现严重肠胃中毒症状,需要紧急送院治疗。这宗案例说明因应不同的地理环境,部分蘑菇的外型可能看似相同,实质却天差地别,自行采摘野菇食用的风险极高。
并非所有蘑菇都可供食用。在这里简介三种常见的、在香港有记录的毒蘑菇,它们的外观可能容易与可食用菇类(例如草菇等等)混淆:
(1)纯黄白鬼伞:外观鲜艳,呈柠檬黄色,常见于路旁花槽。它含有肠胃刺激物,会引致急性呕吐和腹泻。
(2)绿褐裸伞:大多生长于木屑或树桩上,颜色多变。它含有裸盖菇碱,会引致强烈幻觉和神经系统症状。
(3)致命白鹅膏:外观洁白,与可食用的白色菇类(如草菇)幼时形态相似。但它含有致命的鹅膏毒素(amatoxins),会导致肝肾衰竭,死亡率极高。致命白鹅膏的毒素亦极为耐热,即使彻底煮熟,毒性依然存在,误食少量亦足以致命。
催吐喝水反而加剧病情
误食毒蘑菇的后果可以非常严重。蘑菇的毒素因种类而异,毒素各有不同,但误食后中毒症状可以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肠胃炎型,最常见的中毒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和腹泻。症状通常在进食后数小时内就出现;第二,神经中毒型,误食后会引致幻觉、视觉扭曲、嗜睡、头痛及瞳孔散大等神经系统症状;第三,肝肾损害型,初期可能只有肠胃炎症状,但随后会进入“假痊愈期”,导致肝脏和肾脏衰竭,若不及时治疗,可致死亡。
一旦怀疑误食毒蘑菇,不少人当下可能会立即自行催吐或喝下大量清水,但上述举动反而有机会加剧病情或导致其他并发症。正确的自救方法是马上求医,动身前往最近的急症室,同时务必带上剩余的疑似毒蘑菇样本(包括未煮和已煮的),对医生尽快辨识蘑菇种类,对症下药,制定正确治疗方案,可谓至关重要。
作者蔡振兴医生是“医善同行”医学顾问、急症科专科医生。
“医善同行”栏目逢周日刊登由医护人员撰写的医健文章。“医善同行”本身是本地注册慈善团体,不时举办健康讲座和义诊,并提供各种医疗服务优惠;期盼凝聚社会上的爱心和力量,鼓励有心人踊跃参与义工计划,各展所长,帮助弱势社群。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