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Protect the 珊瑚”——如何平衡保育与生态旅游?
来稿作者:李湃丰
“Protect the 珊瑚”——在刚刚过去的内地十一黄金周假期,大批游客及市民到访西贡桥咀洲,出现践踩珊瑚、滥捕海胆、挖海星及乱抛垃圾等现象,导致岛上珍贵的珊瑚群落和海岸生物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渔护署副署长黎存志看到报道后,表示“不敢掉以轻心,不敢怠慢”,立即派人巡查,希望做好宣传及教育工作。渔农署率领跨部门成员登岛,被电视台拍到以中英夹杂的“Protect the 珊瑚”呼吁游客保护环境,成为一时热话。
作为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的一部分,桥咀洲以其高达71.3%的珊瑚覆盖率,而闻名于世,这次事件无疑敲响了警钟:香港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育,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议题。
香港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涵盖了国际湿地、海岸公园、地质公园、郊野公园及丰富的动植物,例如米埔自然保护区的候鸟、海岸公园的珊瑚与中华白海豚、地质公园的六角形岩柱以及多样化的动植物物种,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为游客提供了浮潜、观鸟、登山、划独木舟等丰富的生态体验。
特区政府近年积极推动生态旅游,将“四山”作为主题,强调山海都市的独特魅力,吸引全球游客。桥咀洲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独特的火山岩地质和多样化海洋生态,为游客提供了亲近自然的机会,也为当地商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报道,10月1日登陆桥咀岛的游客有约4000人,较平日周末的1,000人多,刺激了当地船家、餐饮和纪念品店的生意,有助于推广“蓝绿旅游”,让更多人认识到香港的自然宝藏。
不过,问题的核心在于,桥咀洲的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珊瑚礁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被践踏或污染,便需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恢复。从各类报道可见,部分游客穿着球鞋在珊瑚上跳跃、借力前行,甚至挖掘海岸生物作为“纪念品”,这些看似无心的举动,实则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此外,乱抛垃圾和生火煮食不仅污染了海滩,还可能引发火灾隐患。
随着游客旅游模式的转变,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类似的情况发生,香港要打造世界级的生态旅游胜地,还需要更完备的规划,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首先,加强监管是关键。对于类似桥咀洲、西贡东坝这类热门的生态旅游地点,可以设立游客容量上限和预约系统,确保每日登岛人数不超过生态承载力。同时,增加巡逻人员和监控设备,对违规行为如践踏珊瑚或捕获生物,实施即时罚款或教育警告,并与环保团体合作,设立多语种导览牌和互动展板,让游客在登岛前了解规则。
同时,完善配套设施也至关重要。桥咀洲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缺乏足够淡水、垃圾桶、厕所、休息区和商铺,每逢节假日都难以应对庞大的客流需求。政府一方面应尽快投资升级这些设施,为旅客打造更良好的游览体验,另一方面可以鼓励游客“无痕旅游”,收集景区内的垃圾以换取特色纪念品,减少乱扔垃圾的行为,带动地区特色文创产业的发展。
发展生态旅游还需要注重教育和宣传。许多游客可能不熟悉香港的相关法例。政府可以透过社交媒体和旅游APP,推出多语种宣传片,强调“齐齐守护生态”的原则,推广“负责任旅游”概念。同时,鼓励本地学校和社区参与保育项目,如义工清洁日或珊瑚监测计划,培养公众环保意识,这不仅能减轻政府压力,还能将桥咀洲打造成教育基地。
“经济发展”和“生态保育”不是零和游戏,可持续的生态旅游可以带来更高的经济价值,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齐心协力,让香港的蓝绿之旅永续绽放。
作者李湃丰是时事评论员,香港广州青年总会政策委员会委员。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