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澧手记|放宽跨区地积比率转移 地产金融市场机会处处
最近不少朋友向笔者查询“跨区地积比率转移”机制的细节,反映市场关注度甚高。长期关注本栏的读者,对我一向对“地积比率转移”有若干看法应不陌生。综合政府于《2025年施政报告》、发展局局长记者会发言及城市规划委员会(城规会)规划指引编号43,笔者对相关机制有以下看法。
早于2023年,政府透过城规会就“地积比率转移”推行新规划指引(编号43),容许旧区重建项目未用尽的地积比率/总楼面面积,转移至同一规划大纲图下的用地使用,最高可转移30%。此举聚焦于“实物转移”模式,旨在透过规划程序平衡基建承载与城市设计。不过,该指引仅分别针对油麻地及旺角分区计划大纲图,属试行性质。
直至《2025年施政报告》推出“跨区地积比率转移”机制,及后发展局局长于9月19日进行解说,机制由原本聚焦于“实物转移”的“地积比率转移”演变成聚焦于“金额抵销”模式的“跨区地积比率转移”。即是说,如果重建地盘位于长沙湾、马头角、旺角、西营盘及上环、荃湾、湾仔、油麻地的七个指定地区,业权人在重建时政府会按规划大纲图上地盘的地积比率/总楼面面积,赠送额外20%地积比率/总楼面面积。
业权人可选择:(一)直接用于原址重建;(二)转移至北部都会区或其他地区;(三)将额外地积比率折算为金额,日后用作抵销投地、补地价、换地等费用。上述安排,有助提升重建诱因,同时为地积比率创造更多流动性,形成“金额抵销”模式。
新机制牵涉不同既得利益者的权利,相信将引发多方面讨论,包括:大业主或会加快收购旧楼,争取尽早达到“强拍”门槛,以尽吸政策红利,但小业主该如何保障自身利益?补地价应采用标准机制、个案机制,还是定期物业估值?额外地积比率的“虚拟化”是否会推动资产代币化(如Real World Asset Tokenization),开拓新型地产金融市场?这将是值得观察的新趋势。另外,对北部都会区及城乡共融又有何影响?地积比率的跨区流转,能否推动新界发展,促进核心区与新发展区的资源互补?这些也均值得各界深入探讨。
促进发展的新规划工具空群而出,在任何一个角度考虑都是机会处处,为房地产提供服务的相关产业链都可以从中得到红利滋润。期望政府能适时公布更多细节及优化方案,让市场参与者有更明确的预期,推动香港土地政策与城市规划不断进步。
作者黄仲澧是香港房地产及土地管理学会外部事务主席,打鼓岭乡事委员会顾,香港城市规划师学会会员,香港注册规划师,香港城市设计师学会会员。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