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诺贝尔和平奖的权威与困境——从特朗普的落选说起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区汉宗

当2025年诺贝尔和平奖在10月10日公布,获奖者不是特朗普,而是委内瑞拉反对派领袖玛丽亚·寇里娜·马查多时,白宫随即发表声明指责诺贝尔委员会“将政治置于和平之上”。这场围绕诺贝尔和平奖的纷争,已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奖项竞争,演变成一场关于权力、虚荣与意识形态的国际闹剧。对诺贝尔和平奖充满执念的特朗普在这次奖项揭晓前曾多次表示,他若未能因“解决七场战争”而获奖,将是对“美国的侮辱”。

特朗普对诺贝尔和平奖的渴望,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今年7月,他致电挪威财政部长延斯·斯托尔滕贝格,讨论关税问题并游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白宫内部的求奖行动也在全面展开。美国中东事务首席特使史蒂夫·威特科夫公开表示,特朗普是诺贝尔奖“最佳候选人”。美国共和党众议员巴迪·卡特更是于9月致信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为总统游说。这种直接将政策问题与奖项挂钩的做法,在国际外交实践中实属罕见。

特朗普自今年1月上任以来,就不断公开表示自己应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理由是他声称自己已经结束了至少“七场战争”。随着以色列和哈马斯达成停火协议第一阶段,特朗普更是将第八场战争的结束归功于自己。然而,半岛电视台指出,特朗普声称自己结束“八场战争”的说法经不起推敲,包括巴以冲突在内,大多数“和平协定”并不完整,前景脆弱。

特朗普自诩的“八大止战功绩”,包括柬埔寨和泰国、科索沃和塞尔维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卢旺达等地的冲突。然而仔细审视,这些主张充满水分。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冲突中,尽管巴基斯坦感谢美国的帮助,但印度坚称特朗普没有参与其中。而柬埔寨和泰国的敌对行动,实则在马来西亚总理和中国代表团的斡旋下才得以停火,仅有柬埔寨对特朗普的作用表示感谢。即使是在广受关注的加沙停火协定中,特朗普的“20点和平方案”对于巴勒斯坦建国的表述也极其含糊,令“两国方案”的前景更加不确定。

面对特朗普的高调施压,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保持了独立。委员会主席约尔根·瓦特内·弗里德内斯回应称:“我们收到成千上万封信件…但这个委员会坐在一个挂满所有获奖者肖像的房间里,那个房间充满了勇气和正直。”奥斯陆和平研究所所长尼娜·葛列格指出:“如果特朗普总统获得今年的和平奖,我会感到惊讶,因为他尚未为和平做出足够大的贡献。”

特朗普对诺贝尔和平奖的偏执,部分源于与前总统奥巴明的攀比。2009年,奥巴马因“为加强国际外交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所做出的非凡努力”而荣获诺贝尔和平奖,当时他上台仅数月。这一决定长期以来饱受批评,连自由派媒体《纽约时报》都认为非常草率。

对特朗普而言,诺贝尔和平奖不仅是对其外交政策的肯定,更是对其执政合法性的认证。然而挪威政府却对此如临大敌。他们担心特朗普可能对挪威加征关税、勒令提高军费,甚至将挪威列为“敌国”。挪威专栏作家兼分析师斯坦赫勒预测:“特朗普是如此难以预测……我们很难向特朗普这种人解释诺贝尔委员会完全独立,因为他完全不尊重这种独立性。”

特朗普对诺贝尔奖的执着追求,恰如镜子的两面,既照出了他个人的虚荣与攀比,也映出了诺贝尔和平奖本身在国际政治中的尴尬地位。在权力与理想的角力中,没有任何奖项能够真正定义和平的价值。挪威奥斯陆,一纸诺贝尔和平奖的宣布,意外成为映照国际政治格局的镜子,映出西方世界内部不断加深的意识形态裂痕。诺贝尔和平奖陷入争议并非新鲜事。这一享有盛誉的奖项在过去多次因评选决定引发质疑。

特朗普偏执追求诺贝尔和平奖,反而暴露了西方自由主义秩序自我矛盾的硬伤。在后冷战时代,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整套思想体系超越了左右,成为所谓的普世价值和历史终结论。这一意识形态复合体包括多党选举、分权制约、独立司法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等要素,被视为全球经济的唯一有效制度。

在特朗普落选的阴影下,2025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玛丽亚·寇里娜·马查多代表了另一种和平的象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马查多获奖表示祝贺,他说,将奖项颁给马查多是“对全世界所有致力于捍卫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人士的致敬”。

马查多今年58岁,是委内瑞拉反对党“委内瑞拉自由党”的领导人。她目前仍在委内瑞拉境内处于藏匿状态。诺贝尔委员会指出,“马查多用行动证明,民主的工具也是和平的工具。她代表着对一个不同未来的希望。”马查多得知自己获奖时表示难以置信,她表示这份荣誉“属于整个社会……我只是一介普通人,实在受之有愧”。

诺贝尔和平奖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它既试图保持独立性,又不可避免地卷入政治漩涡中。奥斯陆和平研究所所长亨利·乌达尔指出,诺贝尔委员会近年“试图表彰过程,鼓励获奖者不要辜负奖项,这是极具风险的做法”。

在全球化导致意识形态裂变与后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诺贝尔和平奖面临着重新定位。它既要在西方内部自由派与保守派的价值观冲突中保持平衡,又要超越西方本位的局限性,真正表彰那些为世界和平做出实质贡献的个人与组织。在奥斯陆悬挂着历代获奖者肖像的评审房间里,勇气与正直的宣言直面着外部的政治风暴。诺贝尔和平奖的未来,正系于能否在这样的张力中保持平衡。

作者区汉宗是香港传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