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立法会选议员不是选港姐,为何要以年龄划线?
来稿作者:陈大文
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盛传因年龄而要弃选,昨天(10月13日)在立法会被记者问及此事,她说:“新民党适当时候会宣布,请各位唔好骚扰我。”叶太向来以“硬净”形象示人,喜怒形于色,此话一出,却难掩其无奈与挣扎。当一位从政近半世纪、近年更成功打入年轻社群的资深议员,竟因年龄传闻被迫退场——年龄真是那“不能说的秘密”?
有指议会年轻化可引入更多新思维,但以单一年龄数字划线,70岁即被预设为“脱节”或“阻碍进步”,无异于将人的价值压缩成一组数字,漠视个人能力与视野的差异。当今过往其实从不缺高龄却引领成就的典范:邱吉尔77岁二度拜相带领英国战后重生,拜登78岁掌舵美国应对全球变局。政治智慧需岁月沉淀,真正的“阻碍进步”,源于制度拒绝包容多元价值,而非岁月本身。
工程师等技术行业尚需师徒传承,政府常聘退休官员任顾问,只因深知经验是无法复制的软实力。政治作为“人的艺术”,其核心在于危机斡旋、政策洞察与跨代协商能力。年轻议员或带来新视角,但议会运作需深谙立法程序、历史脉络与政治妥协的智慧,这些皆需长期历练。香港立法会近年屡被质疑“议政质素参差”,此时更需有心有力的资深议员担任“稳定器”,而非为表象革新自断经脉。
退选议员不约而同地表示“希望让更多有心有力年青人参政议政”,却忽略关键矛盾:世代融合需桥梁而非鸿沟。人称“姐姐”的叶刘淑仪堪称“教科书案例”——从初试网络文化被嘲“节日灾难图”时坚持以一笑置之、甚至自嘲化解隔阂,到“Gen Z”世代主动拥抱,终成年轻人追捧的港大女神,节日图已经演变为另类“节日传统”。其社交平台已成青年议政沙龙,中秋食月饼、“小白Two (兔)”更掀起全民创作潮。
叶太证明:政治人物的“年轻化”在于心态、行动而非年龄。她以开放姿态打破“老派政客不懂青年”的刻板印象;反观年龄划线政策,却将最具跨代号召力者推离议会。若目标是吸引青年参政,何不保留这位“青年磁石”?
香港议会此刻需要“思维年轻化”,非“面孔年轻化”。与其迷信数字,不如建立绩效导向的考核机制:从议政深度、公众沟通、政策推动力等维度评估议员,让能力决定去留。若为形式革新牺牲经验厚度,只会使议会沦为纸上谈兵的“政治实习场”。当一座城市急于告别过去,更需警惕:扫除旧弊不能靠制造新偏见。唯有包容代际光谱的议会,方能在传承中创新,真正逃出封闭僵化的历史迷宫。
作者笔名陈大文,是一名普通香港市民。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