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游.杏林|解读急症室等候数字
作者:黄立己医生
提到公立医院急症室,不少市民或许会联想到“漫长等候”。然而,这个普遍的印象,其实源于对急症室运作的一个误解。
公立医院急症室一直严格遵循“分流制度”,根据病情的缓急程度,将病人分为危殆、危急、紧急、次紧急及非紧急五个类别,并会优先诊治病情最严重的病人。
危殆病人在任何情况均会获得即时治理;九成半的危急类别病人,会在15分钟内得到诊治;而九成的紧急类别病人,亦可在30分钟内获得医疗处理;其余的次紧急及非紧急病人,处理优次则会相应调整。
漫长等候误解从何而来?
那么,有关误解从何而来?在过往,只会显示急症室病人可能需要等候的“最长”时间。然而,市民在焦急的心情下,很容易将这个统计数据,解读为所有病人都需要等待的时间,从而产生了不必要的误解和焦虑。这个数字,也未能反映出我们团队正优先处理危重病人的真实情况。
有见及此,医管局决定在急症室推出更清晰、全面的等候时间显示系统。自本周一(10月13日)凌晨起,医管局已在全港急症室更新显示系统,目标是让求诊病人更清楚掌握急症室的实时状况,从而作出更合适的安排。
半数病人诊治时间成新指标
新系统会同时显示“危殆”、“危级”、“紧急”及“次紧急及非紧急”四大类别的参考时间;并特别为后两者(即紧急、次紧急及非紧急),增设一半病人及大部分病人可获诊治的预计时间。这些新指标比过往单纯显示“最长”时间,更能准确反映病人的实际等候情况。
为进一步提升透明度,当有危殆或危急病人需要抢救时,萤幕会即时出现红色灯泡的提示;若遇上大型事故,更会显示“多名病人正在抢救中”的讯息。我们希望透过这些提示,让其他病人理解等候时间可能延长的原因,多一份体谅。
急症室的资源,是用于应对紧急医疗状况的珍贵资源,必须用得其所。医管局辖下十八间急症室,一直为市民提供最核心的紧急医疗服务。对于病况相对稳定的市民,我们呼吁可参考“基层医疗指南”或“香港医生网”,善用其他适合的医疗服务,共同守护这条救急扶危的防线。
作者黄立己医生是医院管理局质素及安全总监。
“园游.杏林”栏目由医管局医护人员撰写。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