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冠麟|从EduKate变Non-Edu Kate 看香港的文化认同焦虑与包容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30岁苏格兰籍、在港教育中心任职的外籍教师Kate Barr,因拍摄香港饮食影片与纪录生活,当中有些不合香港规矩与网民期望的鲁莽行为,比如扶手电梯逆行,与网民口角等,终引发风波并延烧至现实生活。事件至此又引发新一轮讨论,表面是关于教师/KOL的言行争议,但网民的两极阵营讨论,折射出香港社会大众对教师/KOL的文化身份、职业伦理、网络正义之间的深层次张力,乃至对于香港国际化形象的指涉。(关于她23岁被诊断为患有亚氏保加症的申述,在此文中不作讨论点。)

EduKate变成 Non-Edu Kate是个人案例,单独讨论可被简化为“网民欺凌”或“自食其果”的二元对立。但在去除种族肤色的变量之后,其似曾相识的程度,就值得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脉络中审视。

道德想像的冲突

华人社会,教师长期被赋予“立德树言”、“以身作则”的道德光环,其形象承载着超越职业范畴的社会期待。对教师的“道德想像”,是隐性的社会契约,要求教师不论在职与否,均需维持符合公众期待的言行标准。Kate的事件中,网民主动向其任教机构投诉,并以“学生安全”为由促使校方提前解约,反映了这种道德期待的强制性。

以职业伦理学角度,此举涉及“公领域”与“私领域”的界线争议。职业道德主要规范工作场域中的专业行为,如诚信教学、尊重学生;而工作以外的私人生活,虽受个人道德观指引,是否应成为职业考核的标准?校方以“学生安全”为由约谈,若缺乏具体证据显示其教学品质受影响或对学生构成直接风险,则此决定可能隐含着对“形象风险”的预先规避,反映机构在舆论压力下的风险管理逻辑。

这引发进一步思考:在社交媒体时代,当教师的私人行为被置于公开审视下,职业道德的边界应当如何重新划定?

文化适应的政治

网民对Kate的批评之一,是她拍摄近二百条影片,却未使用广东话基本用语,被视为对本地文化的不尊重。这种期望从本质上触及了观光研究中“文化归化”(Culture domestication)的论述——旅客应适应当地文化的规范性要求。

然而,将语言使用直接等同于文化尊重,却忽略了国际化城市本应具备的文化多元性与包容力。香港作为全球城市,其国际形象建基于对文化差异的接纳能力。要求外来者完全遵循本地语言习惯,某程度上与国际城市的开放性形成内在矛盾。

有批评 Kate“坚持用英语与长者沟通”,反映的或许不仅是沟通效率问题,更是对“外来者应展现文化谦逊”的深层期待。语言学中的“语言意识形态”研究指出,对语言使用的批评往往隐含着对族群身份与文化权力的维护。通俗一点,有网民认为Kate有些白人至上。然而,在一个服务为本、将待客之道作为支柱的国际化都会城市,加上香港畅行“两文三语”多年,英文亦是香港的法定语言之一,网民将Kate使用语言以道德化角度去审判,又是否进入了“我华为主”的文化本位角色?

文化包容的限度

有一张“罪行清单”,Kate被指责的行为中,如随地丢垃圾、扶手电梯逆行等,确实涉及公共秩序与社会规范的违反。这些行为不论由谁做出,都应受到劝阻。然而,事件中值得注意的是对“只买一颗鹌鹑蛋”、“只买一粒栗子”、“只买几粒糖”这类行为的负面解读。

即使本地客人与朋友聚会,到餐厅叫餐,有时都希望多叫几味,最好每份量少,不致浪费。在文化诠释角度,同一行为在不同文化语境中,承载意义迥异:在外籍游客看来,这可能是体验多元小吃的合理方式;在本地视角下,却可能被解读为对商家的不尊重。这种认知落差,点出了观光研究中“旅游者与被观看者”的权力关系。

“入境随俗”(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的观念,旨在帮助外来者顺利融入陌生环境,避免不必要的冲突。然而,在当代语境下,它的意义已从单纯的行为模仿,提升至文化同理心(Cultural Empathy)的展现。在进入泰国庙宇当中,旅客必须穿着遮盖膝盖和肩膀的衣服,亦需脱鞋。日本因为“土足禁止”而闻名于世界。主人对客人的包容,应建立在理解其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而非单向要求客人完全适应。

这些一步一步,需要通过教育、演绎、示范、沟通去达成。然而,当“无处不旅游”的香港迎接大量游客时,社会是否已建立足够的文化翻译机制,来化解这类因认知框架不同引发的冲突?还是我们潜意识中仍期待游客自动内化本地规范,必须入境随俗?

公审时代的实践

当网络舆论成为一种新型社会规训力量,公开审判与道德标签,对于社会的公序良俗真是有利有害。EduKate 事件发酵的过程,典型地体现了网络社会中的“道德强化”机制:香港网民通过网络起底、机构投诉等方式,将个体言行上升为公共道德事件。这种“网络正义”的实践,在正面可以被理解为对社会规范的维护意图,但同时伴随着对被起底者的个人权利的过度侵蚀,乃至有冤无路诉。

这种规训过程往往缺乏程序正义与比例原则。Kate的言行失当,是否应承受失业与隐私曝光的后果?网络动员在重塑社会道德界限的同时,是否也压缩了文化差异的协商空间?放在更大的程度,旅客到香港旅游的不符合港人想像的行为,是否需要“出征”、“炎上”讨伐;万一讨伐错了,又是否有弥偿机制,有道德与现实中,还被伐者一个清白?

多元城市的伦理

食炒面落海鲜酱,Kate比不少香港人更地道。我衷心希望Kate能继续留在香港,“继续说好香港故事”。事件是一面镜子,但在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小红书平台,每次的主角不同但本质一样,长期映照香港在全球化与本土认同之间的摆荡。

我们期待香港保持国际化的开放与多元;另一方面,又难以完全接纳随之而来文化差异所引发的不适。我认为,建构真正的国际城市文明,或许需要超越“非此即彼”的思维,发展一种“伦理多元”、“文化多元”的视角——即在公序良俗上,坚持核心公共价值(如环境整洁、公共安全)的同时,又对文化差异保持一定的诠释弹性与接受。比如,星期日的中环与各区的天桥与公园,香港社会也接受外籍佣工使用公共场所,席地而坐,分享食物与快乐。

行文之时,笔者留意到支持Kate的Thread帖文已有7,000位网民阅读、400位网民参与讨论,当中不乏非理性语言如“同情人地不如自己出钱请佢”,与“崇洋”、“圣母”等标签。观点可以讨论,立场可以相异,但我们社会实在需要反思网络时代的道德实践方式:在维护社会规范时,是否能够避免沦为集体道德暴力的共谋。特别对于香港人以外(不论中外、不论华洋)的“出征”。这些问题的探索,将决定香港能否让世界见到我们的城市品格。

作者黄冠麟是公共行政博士生,文化工作者,学研社成员。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