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宁|从“医疗”到“健康”:释放社区活力的契机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上月“社会处方研讨会”结束后,笔者心中仍萦绕着一个问题,香港的医疗改革,能否真正走出医院与诊所的边界,成为一场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的社会改变?

不久之后,“医护行者”迎来新加坡SingHealth代表团来港考察,由笔者团队协调及不同机构帮忙接待,介绍香港民间的社创健康项目。这次交流,让笔者对医疗与社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反思。

SingHealth的代表指出,对新加坡而言,“治病”某程度上意味着一个人“跌入社会保障网”的状态。当国民需要长期医疗援助时,往往反映健康体系在上游环节已出现断层。正因如此,他们更重视“Healthcare”而非单一的“Medical care”,即在疾病发生前,从生活、教育、环境及社会支持各方面着手,减少个人跌入“综援”的风险。

这样的取向,正正提醒香港的医疗制度需要重新定位,把健康视为一种长远的社会投资,而不仅是开支。

这次交流亦让笔者看见另一种有启发性的对比。SingHealth代表团在探访不同的社区健康项目时,特别强调“社会效益”的思维。他们关心的不只是项目本身的规模与成果,而是这些计划能否为社会带来可衡量的公共价值。他们会问:“如果没有推出这些预防性措施,社会未来是否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

以牙齿保健或护眼为例,这些看似微小的健康行为,其实与长者能否维持生活自主、延缓入住院舍的能力息息相关。这种从整体社会成本出发的问责方式,把健康政策重新纳入公共经济的思考范围,也提醒我们,公共资源投放,除了作为社会基本保障外,也应以社会回报为依归。

在分享中,笔者向SingHealth同行讲述香港的经验。“医护行者”过去几年结合“资产为本社区发展(Asset-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理念,在地培育“健康促进者(Health Enabler)”,让街坊以自身力量推动健康生活。

例如在光辉围,有一群居民与高级营养师合作,把刺身外卖店卖不出就弃置的鱼头鱼骨,加上在另一社区小店购买的蔬菜和豆腐,熬制出营养又实惠的“蕃茄三文鱼头豆腐汤”。这一碗汤不只是食物,更是一个社区故事。它连结了商户、居民与健康,让本来分散的力量聚合起来,甚至令健康成为社区经济的商机。

SingHealth团队对此深受启发,认为这种由下而上的社区创意,正是推动健康文化最真实的力量。

有趣的是,来自“强政府”体系的新加坡代表亦坦言,他们希望向香港学习如何为民间创新留出空间。正如笔者在交流中所言:“释放社区活力去成就健康,最重要是双赢,政府医疗系统与社区创意并行。”唯有当制度愿意信任社区,让专业与民间互相补足,健康的愿景才能真正落地。

这次的“健康双城记”让笔者深深体会,医疗改革的本质并非单靠政策或资源分配,而是一场文化的转变。当我们把健康重新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能被社区共同创造、共同维系的社会价值,医疗才能从救治走向预防,从个体走向群体,从冷冰冰的制度变成有温度的关系网。

健康的未来,不会由单一专业去建构,而是来自更多同行者的参与。唯有当医疗与社区携手,当政府与民间互信,当我们每一个人都愿意在生活中实践健康,香港才有机会真正实现那句看似简单却极富力量的信念:“活得好,也走得安然(Live well, Leave well)”。

作者范宁是非牟利组织“医护行者”创办人,外科专科医生。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