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进达|从走进印尼到扎根东盟 香港青年在一带一路的历史使命
香港菁英会与香港中华总商会青年委员会日前联合主办“走进印尼·共创新机遇”考察团,成员满载而归。通过这次深度考察,与东盟秘书处、驻东盟使团、印尼使馆及香港驻雅加达经济贸易办事处,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时代的信号 —— 香港年轻一代需要主动打破传统商业边界,为香港重新定义在东盟舞台上的角色。
从“桥梁”到“枢纽”
作为团长参与此次考察,笔者与团员深切感受到,在响应“走出去”的号令,与“融进去”的实践,是两种不同层次的交流。由于是次考察的较具深度,我们拜访了从政策层面捕捉到区域合作的动向;实地考察PINTU虚拟货币交易所了解数字经济的软趋势,又在雅万高铁与见证了“中国制造”的硬实力。这些经历让我们意识到,在“一带一路”倡议之前,东盟地区已直接受益。拥有国际视野、人才汇萃、与印尼有紧密合作的香港,其独特优势与不应止步于“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口号,而需进一步转化为“扎根东盟、辐射区域”的行动。
印尼作为东盟人口最多、经济增速最快的经济体,其中产阶层扩张与数字金融需求爆发,正是香港金融科技与资本市场的绝佳机遇。但若仅将合作视为“商机挖掘”,便低估了历史赋予香港的使命。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香港成为东盟发展的“深度参与者”,而非“过路中介”?笔者认为,未来的关键,在于让香港的年轻力量与东盟的年轻脉搏深度融合。
从“买办”到“东盟通”
传统上,香港与东南亚的经贸往来常依赖当地中介或“买办”体系,这种模式虽能快速对接资源,却因文化隔阂与短期利益导向,难以实现可持续合作。如今,我们需要一场范式转移:让香港年轻人直接深入东盟国家,通过交流、沉浸、学习当地语言、文化与商业逻辑,成为既懂香港优势、又通东盟生态的“双栖人才”。
此行中,在组织团务的执行角色,及与驻雅加达经贸办与印尼商会的交流分享,笔者正有上文的深深感悟。未来,我们应推动更多青年交流、驻点计划,鼓励香港青年学生赴东盟企业实习与文化交流、支持创业者在当地设立联络点与创新基地。笔者相信,让香港青年与当地青年在同一个场域中共同成长,才能建立超越交易的信任纽带,使两地经贸与文化有更深合作。
从“联系人”到“增值人”
东盟的崛起不仅是经济现象,更是人口结构与社会变迁的结果,其在对数字化、绿色经济发展的成败,是“后发优势”、“后发劣势”的分水岭。香港亦面对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点,对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与东盟国家包括印尼的情况不谋而合。这个发展机遇,也是两地年轻一代的共鸣点,是未来合作的基石。这种合作不仅关乎商业利益,更关乎如何以青年之力,推动东盟与香港共同走向更具包容性的发展路径。
此次印尼之行,是一代香港青年重新定位自身的起点。我们不能满足于做“超级联系人”,而要成为“超级增值人”。未来面对东盟,香港不再依赖隔阂文化的“买办”,而要培育直面当地的“东盟通”,与及贡献多元的专业服务。这不仅是商业策略的调整,更是对“一国两制”下香港角色的深化。笔者相信,香港能以青年之力,将命运与东盟的未来紧密交织,两地年轻人亦在共创中,写下属于新时代的叙事。诚如笔者在团中直言:“香港是连接中国与东盟的最佳桥梁。”而这座桥梁的基石,必将由两地青年亲手铸就。
作者黄进达是香港菁英会主席,香港中华总商会青年委员会主席,全国青联常务委员,“经民联”文化体育及旅游事务委员会联席主席。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