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善同行|成人药量减半 = 小童药量咁简单?
作者:郭令欣药剂师
药物种类五花八门,除了按药理作用分门别类,不少药物只适合成人服用,假如用于小童身上,有机会引发严重后果。对于药效重、治疗严重感染的药物,家长当然不会随意让小孩服用;但对于常见常买的消炎止痛药或外用药膏,也许有父母曾经想过:小朋友已经读小学/初中,只要把成人药量减半,就照用也可。但事实是否如此﹖
家长最常听到和记得的,是成人和小童的体型、器官发育程度有显著差异,肝脏和肾脏的代谢功能有别,因此成人处方药物,除非特别标明,否则小童不宜服用或涂抹。即使在治理同一种疾病而言,成人药物与小童药物的成份也有分别。
药物一般含有“活性成份”和“辅助成份”,部份成人和小童药物的“活性成份”基本相同,例如扑热息痛(Paracetamol)、抗生素阿莫西林(Amoxicillin),意味大人和小童均适宜服用;但有些药物,例如广谱抗生素四环素(Tetracycline),有机会令小童发育阶段的牙齿变黄或变灰,甚至抑制骨骼生长,不宜处方给小童。如果药物所含的“活性成份”并非大人小朋友均适合,药物标签上一般会清楚列明。
至于“辅助成份”,大多指为易于服用或储存药物而添加的甜味剂、防腐剂等。同理,成人身体吸收、代谢能力较高,令部份药物不适合给小童服用,否则有机会引发呼吸困难、过敏等征状。
回到文首的问题:如果药物同时适合成人和小童,成人药量的一半就是小童的药量吗﹖对于止痛药或非类固醇抗炎药(NSAIDs)而言,按药物包装上的指示服用即可;但部分口服药物、外用药膏、特效药等,药效普遍较强,小童服用时,需一并考虑其体重、器官功能、身体状况等。例如扑热息痛的成人用量为每次500mg至1000mg,但小童的每次用量则是按体重每公斤服用10mg至15mg,否则便属过量。部份药物更需咨询药剂师或医生意见,按情况逐次调整份量,例如只适合特定医疗状况服用的阿士匹灵(Asprin)等。
最近有一则台湾新闻,医生表示曾有一名3岁病童,因咳嗽没有好转,家长把成人感冒药“一开二”给孩子服用,结果小朋友出现步履不稳、嗜睡等严重副作用,需要紧急求医。
笔者认为家长爱子心切而“事急马行田”的状况时有所见;这宗个案亦揭露普遍家庭对于“平安药”的使用不够谨慎。事实上,间中也有家长会买“平安药”以备一家大细的霎时需要;但在现代药剂学来说,处方药物应按每位病人的身体状况、年龄及体重等作适切的个人化安排,特别是小童及有长期病患的人士。希望在持续的公众教育下,更多家长能够吸收正确的药物知识。
作者郭令欣是“医善同行”医学顾问、注册药剂师。
“医善同行”栏目逢周日刊登由医护人员撰写的医健文章。“医善同行”本身是本地注册慈善团体,不时举办健康讲座和义诊,并提供各种医疗服务优惠;期盼凝聚社会上的爱心和力量,鼓励有心人踊跃参与义工计划,各展所长,帮助弱势社群。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