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守护|BE-FAST口诀急救中风 老幼齐学化险为夷
作者:刘巨基医生
世界中风组织把每年的10月29日,定为“世界中风关注日”,提醒大家中风作为全球“第二号杀手”有多凶险,令到多达三分之一中风患者有中度至严重残疾。
香港大学中风研究组(HKU Stroke)与玛丽医院一直合作推动防治中风。近年发现大众常误解病征,以为手脚麻痺、口齿不清只是太累。其实治疗中风分秒必争,在公众教育上,除了成年人要熟记急救口诀,儿童教育同样重要。
为何要教导孩子?因为他们是家中的小小守护者,能够把中风知识与应变方法带回家中,传递给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们。小孩甚至能够活学活用,当察觉家人嘴角歪斜、说话含糊、手脚无力时,立即提醒求医,提高康复机会。
家中老幼齐学中风知识
临床上,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故事:一开始只是突然单侧手臂麻痺乏力,或头晕兼言语不清,以为休息就好;怎料症状迅速恶化,最终半身瘫痪。其实这是中风初期的典型讯号,当脑部供血受阻,脑细胞因缺氧陆续死亡,就会形成中风。
估算显示,急性缺血性中风若未即时治疗,每分钟可能有多达190万个神经元死亡。失去的神经元愈多,功能损失愈严重,可能导致半身瘫痪、记忆受损等后遗症。
为免延误求医,值得深入认识中风主要征状,包括突发的:半边身体(手、脚、脸部)无力,感觉麻痺或失去知觉;言语不清,或说话表达困难;眩晕 (天旋地转),手脚不协调,步伐不稳、失去平衡;失去局部视力或视觉出现重影。
有一个语带相关,好用又易记的急救中风口诀“BE-FAST”:
B(Balance 平衡):突然头晕、摇晃、失去平衡;
E(Eye 眼睛):视力突然模糊、缺损或看见重影;
F(Face 脸):脸部是否对称,如果一边下垂,可能是中风征兆;
A(Arm 手臂):手臂或腿部感到麻痺无力、擡不起;
S(Speech 说话):口齿不清或说话表达困难;
T(Time 时间):一发现上述病征,立即求医。
卡通绘本趣谈中风应对
环顾世界各地,也让儿童一起学“BE-FAST”。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地,有不同机构先后推出绘本、漫画和动画,让幼童到高中生都能掌握重点,认识中风。有研究显示,日本一项针对小学高年级生,约30分钟的中风漫画和动画课堂教学,已显著提升他们对中风病征,以及尽快求援的认知。
现实中,不少中风个案在家中发生,儿童有时是唯一在场者;若患者说不清、动不了,无法自行求救时,孩子能够辨识症状并即时求助,往往就能挽回一命。
适值世界中风关注日将至,即将有一本结集家传户晓卡通角色、讲解BE-FAST和中风知识的中英对照绘本,首次登陆香港。笔者及香港大学共同参与创作,盼以有趣易明的方式,把中风教育带进儿童世界和每个家庭。
及早治疗减低治疗风险
另一方面,遵从急救中风口诀,让中风患者及早治疗的好处很直接:愈快阻止脑细胞坏死浪潮,对脑部伤害愈少。针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紧急治疗,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溶栓治疗,须于病发4.5小时内,注射血栓溶解剂,疏通堵塞的血管。
第二种是血管介入动脉取栓术,通常于病发6小时内接受治疗,吸走头颅内堵塞大动脉的血栓。两种治疗方法,均有助挽救尚未缺血亦未坏死的脑细胞,减少中风引致长期残障及死亡的风险。
至于出血性中风治疗,多会透过药物控制血压及血凝固指数,减少脑血管再出血,视乎血块大小、位置、有否并发症等因素,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外科手术,以提取脑内的血块。
当一家大小都懂得中风知识、以及如何应对,万一病发时就能更快求诊,减少脑部缺血坏死范围,以及减低引发严重后遗症,如肢体残障、言语与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等风险。记住:BE-FAST,征兆认得快,治疗不耽搁,康复更有望。
作者刘巨基医生是香港大学中风研究组主任,香港大学医学院内科学系临床副教授。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