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国珊|加速优化本港照护体系 动员协同力量刻不容缓
据医务卫生局数据,香港人口老化的速度位居世界前列。预计在2021至2030年的十年期间,65岁及以上人口的年均增长率将增至4.0%。随着医疗及照护需要的增加,慢性病患数量的上升,加快优化本港照护体系、动员协同力量已刻不容缓。
在日常地区工作中,笔者曾就医疗议题收到不少反馈。譬如:申请医疗费用减免手续繁琐,令有需要人士望而却步,即便有医务社工帮手处理及跟进,亦需造访多次才能获得半年期医疗费用减免——但对长期病患者而言,这意味着下一轮申请又须开始筹备了。有时如遇新移民街坊要准备内地文件,申请至领取的所需时长可能更久。
简化流程才能便民利民
医管局行政总裁李夏茵上任后指出,当前的首要工作将是增进与员工及患者的沟通,深入了解前线需求,以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她将争取简化医疗费用减免机制,于明年公立医院收费加价时同步就绪。笔者欢迎且相信,此举能让病人及其家属减省流程中所需的时间,亦将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令市民感到体贴和放心。
在帮助市民理解及应对相关变化的方面,笔者认为,关爱队应积极做好引导和答疑工作,为大众厘清申请流程操作并增加社区宣传。与此同时,由于医疗改革后的减免机制受惠人数或增至140万,社工负担加重,笔者建议关爱队在接受培训后,协同地区康健中心为更多居民提供基础医疗服务。
做好分流减轻医患负担
轮候急症室人数众多的现象存在已久,原因在于门诊较难预约;患者有时为了看病不得不跨区就诊。而今年,一项对不懂中文之少数族裔就医情况的调查又显示了新原因:他们中约15%的人只懂得去医院急症室看病,约10%看病需要翻译——而急症室一定有翻译,所以他们会选择在急症室就医。
李夏茵早前指出,希望在医疗设计上用科技理顺流程以减省患者时间,并预告拟推出覆诊病人电子问卷,了解其病况后判断是否只见护士和配药即可。笔者相信此举将有利于患者预约及在就诊前分流,支持有关做法尽快落实;亦欢迎研讨稍微延长普通科门诊之工作时间,令病人无需在夜里冲去急诊看病。
在分担公立医院压力及聚焦照顾弱势社群方面,医管局普通科门诊及家庭医学专科门诊服务日前已统一命名为“家庭医学门诊服务”。西贡区的将军澳南家庭医学诊所会在今年11月中旬启用,设备及服务可媲美法国医院,将提供个人化的健康筛查、慢性疾病预防及管理、疫苗接种等全面的基层医疗服务,践行以社区为本的理念。
多方齐心有助改善困境
照顾者困境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随着人口老龄化、慢性疾病增多,愈来愈多人自愿或别无选择地,承担起照料长期生病或残疾家庭成员的重任。这些照顾者通常是患者的配偶、子女或兄弟姐妹,从未受过正式培训,历经长期的照料生活后,他们之中间或出现因压力过大而患上情绪病、过度牺牲自己时间与精力以至于想放弃亲人,甚至杀害亲属后再自尽的人士。
家庭长期照顾者面临的困境,通常源于该群体对家庭成员的深厚责任感,以及这种责任所带来的身心负担。笔者曾接触到地区个案,如年近80岁的妻子担任丈夫的照顾者,但因与同住的儿子时常发生矛盾,故不得不自己申请公屋与丈夫搬出去住;又有单亲家长担任自闭症孩童照顾者多年,自己亦患上严重情绪病的情况。
笔者冀政府加快建立健全照顾者资料库,将相关人士纳入动态的资讯互通,再动员整个社会的力量,包括义工、宗教团体和并非拿政府资助的社福团体,一起去帮助这些有需要人士。关爱队可以主动筛查社区内从不参加长者地区/邻舍和活动中心等人士,掌握其资料,譬如其子女正提供照顾或邻居有协助照顾等;若其生活环境特别差,有关部门或组织应想办法及早帮忙。
作者方国珊是西贡区议员,环保北关爱队队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