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游.杏林|中风治疗须争分夺秒 强化分流及通报争取最大效益

撰文: 园游杏林
出版:更新:

作者:李梓强医生

世界中风组织将每年10月29日定为“世界中风关注日”,以提升社会对中风的关注及应对策略。全球每年有超过1,200万人患中风,是引致长期残疾及死亡的主因之一。在香港,中风是第四号杀手病,仅次于癌症、肺炎和心脏病,2023年有超过3,000宗与中风相关的登记死亡个案,占总登记死亡人数5.4%。

快速识别中风症状
把握宝贵治疗时机

中风可分两大类,包括大脑血管遭血凝块阻塞,致血液供应被切断(缺血性中风),或脑动脉破裂引致出血(出血性中风)。一旦不幸中风,大脑每分钟会损失达190万个神经细胞,相当于每小时老化3.6年。这不仅是数字上的损失,更意味着每耽搁一分钟,患者可能失去的语言能力、行动功能或记忆就越多。

因此,中风急救的口号是“时间就是大脑”,必须分秒必争。市民一旦察觉以下征兆,应尽快求医:

面部、手部或腿部(特别是身体其中一边)麻痺/无力;
突然嘴歪、流口水;
突然口齿不清或理解困难;
突如其来的剧烈头痛;
单眼或双眼视力模糊;
吞咽突然出现困难;及
原因不明的晕眩、失去平衡、手脚不协调、恶心及呕吐。

与时间赛跑第一棒
院前中风通报机制

与中风的“赛跑”早在患者送院前已开始。全球先进的医疗系统已建立标准化的院前中风通报,香港亦不例外,医院管理局于2021年起与消防处建立“院前中风通报机制”,尽速将可能的重症中风患者送到急症室诊治,理顺入院流程和减低延误风险。

当消防处救护员接获怀疑中风个案,会即场以专业的中风评估量表进行快速识别。一旦高度怀疑为中风,救护员会立即联系负责接收医院,通知急症室即将安排患者送院、发病时间及病人情况等。

医院会随即启动相关机制,中风科团队包括脑神经科医生及中风科护士,联同急症室、电脑扫描室、放射科及神经外科医生等在患者抵达前已准备就绪,可第一时间进行诊断和检查,若判断属缺血性中风且情况合适,可尽快安排溶栓或取栓治疗。

参考国际经验分流
缩短患者到院时间

若缺血性中风患者属于较严重的大血管栓塞(LVO),或须尽快接受动脉取栓手术。因此,在参考国际经验后,医管局和消防处将以现行的“院前中风通报机制”为基础,引入“院前中风分流”。救护员在经过相关的专业评估训练后,会将怀疑大血管栓塞的中风患者,直接送往指定医院治疗,进一步减省这类病人可能需再转院或重复评估的时间,及早接受所需手术。

过去研究显示,实施院前中风分流可缩短患者到院至接受治疗的时间,让更多患者可在中风治疗黄金时间内获得诊治。

通过以往的成功经验,由发现中风个案的第一刻开始,消防处救护员及公立医院医护人员透过跨专业、跨团队合作,大大提升了诊治急性中风个案的效率,相信推展院前中风分流机制后,有望进一步加快中风个案的诊断及治疗时间,从而减低中风病人的死亡率、住院日数和再次入院的比率,同时有更良好的康复效果。

作者李梓强医生是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内科副顾问医生。

“园游.杏林”栏目由医管局医护人员撰写。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