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凯.杰语|香港是不是宜居城市?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作者:郭凯杰

“宜居城市”并无统一定义。经济学人智库(EIU)早前公布的2025全球宜居城市排名显示,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夺得榜首,维也纳跌至第二,而亚洲仅日本大阪进入前十,位列第七。香港在这份榜单中上升至44位,较去年跃升6位。该榜单从稳定性、医疗、教育、文化环境和基础设施等多个维度评估一个城市的吸引力;香港今年的进步可归功于《香港国安法》实施后社会回复稳定,在稳定性指标上的评分稳步上升。

宜居是抢留人才的关键

宜居城市指数不仅是排名游戏,更是反映城市对人才吸引力的镜子。人才选择定居地时,不仅看重就业机会,更考量整体生活质素。近年特区政府的施政方针强调“抢人才”:透过“高才通”等计划,过去两年已吸引逾20万人抵港。

然而,长远留住这些人才是真正的挑战:他们会综合考虑子女教育、医疗水平、生活空间等因素,决定是否留下。如果香港无法提供高质素的生活环境,人才流失风险将增加。换而言之,宜居度直接影响香港作为国际都会的竞争力。

香港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国际化优势,长久以来是全球人才趋之若鹜之地。然而,高生活成本、空间局促等问题仍需解决。笔者认为,香港要成为更宜居的城市,需从创新规划、居住环境和教育优势入手。

让香港更宜居的三点构想

首先,北部都会区需要突破固有的城市规划思维,打造新时代宜居城市,尤其可发展为低空经济示范区。北都的特色在于空间辽阔,而且属新建、不受现有基建限制,可主动在城市规划融入高科技元素。例如,预留升降点、充电桩、低空空域信号等设施,支持无人机应用;在楼宇设计中,甚至可为无人机送货预留楼层空间。试想无人机在新田科技城甲大楼的20楼飞到乙大楼的20楼送货,无需经过地面,岂不像是科技电影中的桥段?这不仅优化交通和物流效率,还能扩大公共休憩空间,让居民享受更便捷、绿色的都市生活。上述只是一个例子:北部都会区可成为宜居创新典范,吸引年轻人才和家庭定居。

其次,提升现有的居住环境也是当务之急。香港楼宇老化严重,全港约3万幢私人物业楼龄超过30年,其中逾1万幢超过50年,许多属于无业主立案法团、无居民组织、无物业管理的三无大厦。这导致维修和管理问题频发,影响生活质素。市区重建局已逐步推行“联厦联管”模式,鼓励相邻楼宇联合管理。不过,真正的问题或在于修葺费用从何而来的问题。其中一个方法是把联厦联管模式延伸至“联厦联修”,共享资源进行大规模维修。这可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改善旧区环境,让更多居民享有舒适、安全的居住空间,从而提高基础设施和环境指标。长远而言,政府或需从政策著手,透过类似于公积金等方式让业主及早承担起日后楼宇老化后修葺的费用。

第三,继续把握教育优势,持续提升教育素质,包括全速推动数字教育。这是香港发展为国际教育枢纽的本钱。香港的教育系统早具国际水平,但需要积极融入数字化元素,如广泛应用AI教学工具和线上平台,持续提升教学效能。吸引海外学生和家庭,还能培养本地人才适应未来职场;强化香港在教育指标上的优势,增强整体宜居吸引力。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宜居度是香港留住人才、维持活力的基础;宜居不仅是排名,更是香港吸引全球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政府和社会应携手合作,让香港持续成为宜居的国际都会。

作者郭凯杰是团结香港基金副研究总监,全国青联委员,政府咨询委员、大专讲师及顾问。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