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以“小一入学电子平台”为起点 拓展学前教育服务电子化
作者:温志伦
11月24日,教育局将公布“自行分配学位”结果。为配合“智慧政府”策略,教育局已将小一入学申请逐步电子化。无论是过去的“统一派位”,还是现阶段的“自行分配学位”,均可经由“小一入学电子平台”递交自行分配学位及统一派位申请及查阅相关结果。用户需以“智方便+”绑定平台帐户,以进行相关操作。随着电子化的普及,教职员团队与家长都必须与时并进。教育局提供了在职教师的工作坊及家长讲座,并且拍摄相关短片进行讲解,有利相关计划推行。然而,对于幼稚园业界以及家长,又如何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学前教育服务电子化呢?
本年度新入学或申请入学的幼稚园学生,已全面采用电子“注册证”及“入学许可书”。该电子文件附有一个加密的二维码,以作注册之用。政府按步就班地从小学入学至幼稚园入学推进电子化申请,并鼓励不同持份者使用,相信有利节省资源,亦能提高工作效率。
在本港出世的孩子,其照顾者会较为熟悉和了解如何申请相关的文件。业界宜主动配合并推动政府有关的计划,并且协助一些新来港的家长进行申请,协助其子女入学。与此同时,局方如何透过跨部门进行协作,促进新来港家庭认识相关的政策,最终惠及幼儿,仍是关键方向。笔者建议可联动入境处开展转介服务,让教育局更及时、准确掌握新来港家庭的实际需求,从而更好地指导业界提供对应支援。
除了申请入学程序外,无论是幼稚园或小学的学生,均需配合年龄的发展及卫生情况的趋势,接种相应的疫苗。因此,幼稚园亦需要储存学生的接种纪录(俗称“针咭”)。随着小一电子入学申请,小学建议学生使用医健通来处理接种纪录的情况。因此,未来会否有序地推动幼稚园使用也医健通,用于处理和跟进学生接种疫苗的记录呢?若能实现,既能将幼稚园至小学的疫苗记录无缝衔接,亦能减少家长重复提交文件的负担。同时,学校亦能与卫生署透过系统即时追踪学生的接种进度,尤其在传染病高发期,能快速识别高风险群体,带来多重效益。
学前教育全面电子化的成功关键,始终在于“人”。相信教育局会持续为幼稚园教师提供技术培训,例如开设“电子化行政管理工作坊”。同时,应持续扩大公众宣传,透过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渠道,以生动的方式解说操作步骤。长远而言,政府可考虑将学前教育电子化纳入“香港智慧城市蓝图”,并与其他政策(如“乐龄科技”)结合,例如开发友善介面方便祖辈照顾者使用。此外,定期收集家长与校方回馈,优化系统,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数位转型。
“小一入学电子平台”是教育电子化的起点,而非终点。从入学申请到健康管理,再到家校互动,学前教育阶段的数位转型需政府、学校与家庭三方协力。唯有透过跨部门整合、细致的配套措施,以及持续的社会沟通,才能让电子化服务真正惠及每一名幼儿,为香港未来的教育创新奠定基础。
作者温志伦是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理事,香港政协青年联会政策研究及培训委员会副主任。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