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广荣|《世外》:在死亡与执念之间,学会好好告别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香港奇幻动画《世外》是一部令人惊艳的作品。它不仅以精致的画风与深刻的剧情打动人心,更以“死亡”为主题,引领观众进入一场灵魂的旅程。动画透过“亡魂”与“引导者”的对话,探讨人类最深层的情感︰遗憾、执念与放下。

在现代社会中,死亡往往被视为禁忌,甚至是令人不安的话题。然而,《世外》以柔和而深刻的方式,让观众直面死亡,并重新思考其意义。“世外”是一个介于“死亡”与“重生”之间的空间,亡魂在此等待轮回。这个设定打破了我们对死亡的恐惧与避谈,反而让人开始思考:死亡是否真的是终结?或许,它只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在世外,亡魂必须放下执念,才能转世。这一设定不仅富有东方哲学的色彩,也让人反思,活着的我们是否也背负着太多未解的情绪与牵挂?

执念是灵魂的枷锁

主角“小鬼” 是一位灵魂引导者,他的任务是帮助亡魂释怀、转世。然而,当他遇到不愿离开的“小妹” ,一切变得复杂。小妹的执念来自前世的伤痛与未竟之事,她的怨念不仅困住自己,也威胁着世外的平衡。这段情节让人不禁联想到现实生活中,那些我们无法放下的过去—一段破碎的关系、一句未说出口的道歉、一个未完成的梦想。执念,往往不是因为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它的情感投射与未能释怀。

小妹的故事,让观众看见执念的力量。它可以让人停滞不前,甚至影响他人。而放下执念,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时间、理解与陪伴。小鬼与小妹的旅程,正是这种陪伴的象征。他不急于改变小妹,而是陪她走过每一段记忆,让她自己看见真相,做出选择。这种叙事方式也反映了人面对创伤,不是强迫遗忘,而是透过回溯与理解,让创伤逐渐释放。《世外》以动画形式呈现这一过程,既具艺术性,也具疗愈性。

四道是人生的修行

电影其中最令人动容的,是它与“四道人生”理念的深度契合。这四道 ── 道谢、道歉、道爱、道别 ── 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情感表达,也是我们与他人、与自己和解的方式。小鬼与黑天陪伴小妹穿越千年,只为让她完成这四道。这段旅程不仅是角色的成长,更是观众的心灵修行。

道谢,是对曾经陪伴我们的人说出感激,即使他们已不在身边。道歉,是向自己与他人释放长久的愧疚与悔恨,不只是忏悔,更是勇气的展现。道爱,是勇敢地表达爱,不让遗憾成为永恒。道别,是学会好好告别,让生命的终章不留遗憾。这四道不只是临终的准备,更是日常的修行。电影温柔提醒,是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小妹,都有未完成的情感功课。然而我们都不必等到死亡来临,也可以选择完成它。

放下是深层的智慧

电影的另一高潮,是小妹愿意面对自己的过去,理解伤痛的来处,并选择放下与自己和解。这一刻,世外的天空重现光明,轮回之门再次开启,生命才得以延续。这不只是剧情的转折,更是对观众的启示:真正的放下,不是遗忘,而是理解与接纳。当我们愿意面对伤痛,与自己和解,才能真正自由。

在东方哲学中,“放下”是一种深层的生命智慧。佛教讲“无常”,认为世间万物皆变,执著只会带来苦;道家讲“无为”,主张顺其自然,不强求、不执着;儒家虽重情义,但也强调“知止”与“慎终”,提醒人要有节制与清明。这些思想都指向一个核心:放下不是逃避,而是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告别是最重要的课题

放下,是对过去的释怀,也是对未来的开放。它不是否定情感,而是让情感流动,不再滞留。在《世外》中,小妹的放下并非一时的顿悟,而是经历了陪伴、回忆、对话与自我觉察的过程。这正是东方哲学所强调的“修行”——不是一瞬间的转变,而是持续的内在成长。

放下,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不是一种遗忘,而是一种理解;不是一种放弃,而是一种成全。它需要我们回头看见那些曾经伤害我们、也曾被我们伤害的人与事,然后在理解中,慢慢松手。这样的放下,不是冷漠,而是慈悲;不是结束,而是重生。回到现实,我们是否愿意在日常生活中练习放下,让自己重新出发?放下一段不能逆转的过去?放下一个无法实现的期待?放下一句未能说出口的话?

《世外》不只是奇幻动画,更是一部哲学电影。它提醒我们:人生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就是学会告别。告别过去的自己,告别无法挽回的遗憾,告别那些不再属于我们的情绪。当我们走出《世外》的世界,心中留下的,不只是一段奇幻的旅程,而是一种深深的触动与灵魂拷问。它提醒我们珍惜当下、勇敢面对、真诚表达。愿我们都能在人生的旅程中,完成那四道,走得坦然,告别得从容。轮回之门开启的,或许也是我们每个观众内心的出口。

作者冯广荣是东华学院人文学院高级讲师,美国死亡教育及辅导学会认可死亡学院士。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