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五讲四没”成为打开中国社会舆情盲盒的钥匙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田畅

互联网既是可以成为一个善解人意的地方,也可以成为一副躲藏在人性背后的丑陋面具。现如今“中式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已经悄然改变了中国社会整体发展思路,同时也在将中国舆论场的架构进行重构。殊不知正是这样对于社会治理来说的一种“新业态”,也就催生出一种“五讲四没”的互联网人设格局。

五讲四没的潜规则

所谓“五讲四没”对于经常浏览中国社交媒体的读者会有着切身感受,就是那些以“讲事实、讲思维、讲真相、讲科学、讲社会”的博主们,会遇到“没群聊、没朋友圈、没帐号和没发声空间”的境遇,随之带来的影响是当一起民间舆论事件发生时,往往看到的不是讨论,而是一张张透着泛蓝色的通告,慢慢的社会性事件讨论逐渐消失在这些可遇不可躲的“潜规则”里。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将互联网视为是一种“道德擂台”,稍有不注意就会弄得十分狼狈。从隔靴搔痒的女性权力争取,到地铁偷拍事件频频出现,处于“后真相时代”的中国社会往往因一个小而简单的事情弄得满国风雨,而舆论的爆发也是逐渐成为地方政绩考核挂钩指标;若是处理得当,赞扬声分分钟钟到来,若是处理偏颇,指责声如潮水般汹涌而至。

弄假成真的后真相

所谓“后真相时代”,是原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转变为“真理规定了实践的形式”,即将假设性、自定义的内容作为整件事或物的焦点,而非是强调事实,最后形成“弄假成真”的结果。

不难看出,因为社会性舆论风暴的死亡,正在成为当前整个中式互联网舆论场在发展中的一个难以去除的病灶。以前中国讲“五讲四美三热爱”——这个源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思想教育宣传工作鼓励大家,践行精神文明建设,宣传人性美,可现在重新看这个“道德擂台”上所争论的内容,人性美的踪影却早已悄然消失。

舆论风暴的推助器

标签化的魔幻定义正在成为影响中式互联网舆论风暴的助推器。往往一些原本看起来很不起眼的事件只要加上标签,就立刻成为对立面的斗争点;而这些标签看似普通其实都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无病呻吟。比如,今年大陆国庆假期中国人跑到新加坡旅游到处都是,然而只是一些游客的个人素质问题,变为中式自媒体口中的“中国人大闹狮城,引发本地居民愤怒”等等,将中国人与新加坡人瞬间对立化,也是一种有损两国形象之事。

此外,标签化的问题也是导致在中式互联网里,难以平息对一件事求真相的戾气。往往当一些涉及企业或者名人的消息一出,比如于朦胧事件、胖东来事件,马上全民就化身侦探柯南,甚至小道消息比官方还要快,最后就出现宁愿相信小道消息也不信官方的“后真相时代”的舆情格局。

胆战心惊的开盲盒

慢慢地当这种舆情透明度逐渐成为大家开“舆情盲盒”首先要考量的前提时,原本对于那些深受其中的当事人们会变得更加焦虑,一些关乎生命健康权的热度逐渐沦为“流量”留给旁观者们最后的毒药。中国有一句话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当一些热点舆情事件发生时莫名其妙不相干的企业或者个人躺枪,以至于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理原则,索性就不再为自己发声,这种看似是一种舆情上的躲避,实则是多半担心说错一句话,可以毁掉半数心血。

纵观当下,中国人不需要的是一种“碍手碍脚”,更多的是需要一种“大鸣大放”的存在。正是从根本上改变舆论思维,才会让这个“舆情盲盒”开得不那么“胆战心惊”。

作者田畅是中美外交与公共政策领域撰稿人,从北京投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