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善同行|韩国“虫咬”致命?香港行山必读:慎防恙虫与蜱虫
作者:刘启基医生
天气转凉,许多人喜欢趁假日到郊外,进行远足、野餐、拍摄、露营、观星等多元化活动。早前南韩传媒报道,当地出现因“虫咬”感染的严重个案,当地政府甚至呼吁民众不要直接坐在草地上,以免被恙虫或蜱虫叮咬。这类新闻引起不少讨论,也令很多香港市民担心:这些虫会不会在本港出现?又是否真的会“咬死人”?
根据本港卫生署的监测纪录,香港每年均有零星“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个案,属于需呈报的传染病。患者多经恙虫叮咬后,感染“立克次体”细菌。若及早接受抗生素治疗,普遍可完全康复。
相对而言,由蜱虫叮咬传播、可引致高烧及血小板下降的“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SFTS),虽然在香港并非本地须呈报的疾病,但在南韩及日本等邻近地区已有持续个案,因此了解其传播途径及预防方法,对经常行山或露营的市民依然十分重要。
“恙虫病”是细菌
延误或致多重器官衰竭
很多人听到新闻,以为这两种疾病相同,其实差别极大。恙虫病(Scrub typhus)是由一种名为“恙虫病立克次体”或近年重新命名“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 tsutsugamushi)的细菌引起,通常经恙螨幼虫(chigger)叮咬传播。其他可能出现在香港的立克次体病菌感染,包括斑疹热 (Spotted fever)及城巿斑疹伤寒 (Urban typhus)。
恙螨体型极细小,显微镜下呈橙红或啡绿色,多栖息于潮湿的草丛、矮树或丛林地面。牠们会先寄生于野生动物,再经叮咬人类而感染。恙虫病潜伏期约五至二十日,常见征状包括发烧、寒颤、头痛、肌肉痛及出疹,有时在被咬位置会出现黑焦样溃疡(俗称“焦痂”)。
若及早使用抗生素治疗,大部分患者都能完全康复;但若延误诊断,可能引致并发症,例如肺炎、脑炎、心肌炎、肾衰竭等,严重者甚至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及多重器官衰竭。这类个案在香港过去曾发生,但并不普遍。
“蜱虫高烧症”是病毒
亚洲地区死亡率高达30%
相反,“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即SFTS(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是一种由布尼亚病毒科(Phenuiviridae)的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经蜱虫叮咬传播。蜱虫并非昆虫,而属八足节肢动物,外形略似微型蜘蛛。
当感染了病毒的蜱虫叮咬人类后,病毒可进入血液,潜伏期为六至十四天,然后引致高烧、肠胃不适、肌肉痛、头晕、呕吐及血小板明显下降。重症患者更可能出现出血、肾功能衰竭或多重器官损坏。由于目前并无特效药或疫苗,治疗只能以支持性治疗为主,因此在部分亚洲国家报告中,死亡率介乎10%至30%。
很多人被虫咬后会本能地用手拍死它,其实这样反而危险。若发现有蜱虫附在皮肤上,切勿徒手拔除或挤压,以免令其体液进入伤口。应使用钝头镊子,夹住蜱虫的口部位置,垂直慢慢向上拉起,避免扭动或压碎;取出后用酒精或碘液清洁伤口,并以肥皂和清水洗手。
之后要密切观察身体变化,若在数天至两星期的潜伏期后出现发烧、肠胃不适、肌肉酸痛、红疹、唇肿或呼吸困难等情况,应立即求医,并清楚向医生说明最近曾行山、露营或与动物接触。这类资讯对诊断极为重要,因为恙虫病或蜱虫感染的早期症状往往与普通感冒、流感、肠胃炎相似,若未提及虫咬史,容易被误判。
户外活动做足防虫措施
牢记三个时段自保要点
行山或露营时的防虫措施,往往比事后治疗更有效。建议市民牢记三个时段的自保要点:
出发前:穿着长袖上衣与长裤,裤脚束入袜内,避免皮肤外露;使用含 DEET(避蚊胺) 的驱虫剂,儿童浓度以10%为上限,成人可选用30%以内。衣服应选择浅色、透气、不易吸附虫体的物料。
活动时:避免钻入草丛或阴暗潮湿地区,不要坐在地上或把衣物放在草地;亦不要喂饲野生或流浪动物,因牠们身上可能携带蜱虫。若与宠物同行,活动后要替牠们检查是否有虫黏附。
活动后:回家后立即洗澡、更换衣物,并检查身体及衣物有否异物或节足类动物依附。衣物应尽快清洗,并保持住所及园艺环境干爽通风。
香港目前主要通报的仍是与“立克次体”相关的恙虫病,至今未有本地SFTS的确诊病例。随气候变化及跨境活动频繁,防护意识依然不可松懈。保持良好户外防护习惯、正确移除虫体、及早求医与提供完整行踪史,才是避免感染的关键。
作者刘启基医生是“医善同行”医学顾问,急症科专科医生。
“医善同行”栏目逢周日刊登由医护人员撰写的医健文章。“医善同行”本身是本地注册慈善团体,不时举办健康讲座和义诊,并提供各种医疗服务优惠;期盼凝聚社会上的爱心和力量,鼓励有心人踊跃参与义工计划,各展所长,帮助弱势社群。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