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数量达标,热诚待续——如何留住青年公职人才?
来稿作者:陈雅乔、赖翠茵
为鼓励和吸纳青年参与公共事务,香港特区政府自2017年起,相继推出两项重要政策,分别是“青年委员自荐计划”及“青年参与倡议计划”,旨在为有志贡献社会的青年提供加入咨询及法定组织的途径。经过近十年的持续推行,已有数以百计的青年进入不同的相关组织,青年委员比例达至15%。然而,数字增长是否等同参与质量有所提升?深入评估这些青年委员的效能感与具体贡献,对于政府未来持续吸纳优秀青年参与公共事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政策意义。
为进一步掌握青年参与状况,香港青年协会青年研究中心“青年创研库”对29名目前或曾经获委任的青年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委员会运作及自身参与的评价,并探讨政府咨询委员会于促进青年公民参与的成效,冀从中提出完善建议,长远巩固青年参与公共事务的热诚。
增加创意发挥空间
大部分受访委员指出,“工作效能感”是他们愿意积极参与的关键因素,例如部分咨询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是审批活动拨款申请,行政事项及程序工作较多,且不少内容由秘书处预先准备,委员创意发挥空间有限。相比之下,有委员指出参与非政府组织及民间平台时,能够“落手落脚”筹办活动,满足感及参与感更高。虽然咨询及法定组织有全职公务员提供行政支援,委员的角色着重引入创新思维,但如何满足青年委员渴望更深入参与的期望,为他们开拓更多参与及发挥的空间,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此外,有青年委员反映履职初期缺乏系统性培训和指引,须靠反复摸索才能适应。由于缺乏可借鉴的经验,且需掌握委员会运作方式及政府对委员角色的期望,对缺乏从政经验的青年而言,往往面对“单打独斗”的困境,难以快速融入委员事务。内地及香港对参政者均有提供系统化培训,例如内地的人大、政协,以至青联委员,在任期内皆有履职培训;“完善地区治理”后,当局亦有举办区议员培训班。
建立履职支援计划
青年参与政府咨询委员会是“双向选择”的过程。政府一方面让优秀青年人才通过咨询委员会参与公共事务,而有志贡献和服务社会的青年亦可获得珍贵的学习机会和平台,进一步建立议政论政能力。青年委员比例连年上升,反映特区政府愈见重视青年声音。因此,为他们提供履职培训,既有助提升参与效能,亦能促进委员会的运作。我们建议设立“履职支援计划”,针对新委员安排培训工作坊,并在首年安排资深委员作为导师。此外,当局可考虑设线上平台,提供政策、程序、角色等参考资料,借助制度化培训,协助青年快速适应,激发其参与效能,进一步培育公共政策人才。
不少受访青年委员反映希望认识其他领域的青年委员,并向资深委员“取经”。我们认为半官方的组织形式更有效促进青年委员的交流和协作,因此建议成立一个由青年主导(youth-led)的社群组织或干事会,在民青局支持下定期举办政策沙龙及圆桌会,邀请业界前辈及立法会议员等分享经验,长远凝聚一群有志服务社会的青年。
推动职场友善环境
此外,青年在发展个人事业及参与公职之间常面对时间取舍的难题。建议在职场环境中推动公共事务参与友善文化,由大型企业牵头提供诱因,例如容许雇员每月安排4个工作小时出席委员会相关会议(占一般职位每月工时的2.5%),为青年参与公共事务创造更有利条件及氛围。
青年参与政府咨询委员会,既是政府吸纳青年声音的重要渠道,更是培育公共行政及治理人才的关键。青年拥有热诚与活力,若能透过制度化的支持,将热情转化为专业能力,定能为社会注入创新动力。政府宜积极投入资源及建立配套,让青年在公共事务上发挥所长,长远建立跨代及跨专业的协作治理模式。
详情请参见:青协青年创研库“2025年施政报告青年建议”。
作者陈雅乔及赖翠茵是香港青年协会青年研究中心“青年创研库”社会民生组副召集人及属下“2025年施政报告青年建议小组”成员。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