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广荣|戴帽、拨穗、抛帽——你不知道的毕业帽文化
每年年终,都是毕业礼的季节。毕业典礼,是每位学生人生中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当我们头戴学士帽、手握毕业证书,那一刻不仅象征着学习旅程的圆满结束,更代表着新篇章的开始。你是否曾好奇,为什么毕业要抛四方帽?帽穗为什么要拨到左边?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抛帽:告别过去,迎接未来
抛帽的传统源于1912年美国海军学院。当时毕业生在典礼上获授军官军衔,象征不再需要学员制服与帽子,于是他们将帽子抛向空中,以此告别学生身份,迎接新的人生角色。这一举动充满戏剧性与象征性,逐渐被全球各地的大学模仿,成为毕业典礼的经典场景。
抛帽的意义不仅是欢庆,更是象征性的告别与迎接:帽子飞向天空,代表学生身份的结束;帽子落下,寓意新的人生阶段即将展开;而全体毕业生同时抛帽,更营造出“我们一起完成了”的集体氛围。这种群体动作,让毕业典礼不只是个人荣耀的时刻,更是共同奋斗成果的展现。
然而,抛帽也曾因安全问题引起争议。由于帽角坚硬,部分学校曾因担心砸伤学生而禁止抛帽。例如英国伯明翰大学就曾下令禁止抛帽,以免意外发生。作为替代,有些学校改用“举帽”或“模拟抛帽拍照”来保留仪式感,同时降低风险。即便如此,抛帽仍然是毕业典礼中最令人期待的高潮之一。
抛帽的场景往往成为毕业生心中最鲜明的记忆。许多人在多年后回想起毕业典礼,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幕,往往就是帽子齐齐飞向天空的壮观场面。这一瞬间,凝聚了青春的激情、努力的成果与对未来的憧憬。
拨穗:身份转换,学有所成
学士帽由一块方形硬板和一条悬垂的帽穗组成,其历史可追溯至中世纪欧洲。当时宗教与学术密不可分,修道士与学者常戴四角帽,以显示学识与地位。这种帽子后来演变为今日的“方帽”(Mortarboard),因形状类似工匠搅拌灰浆的工具,寓意“建构知识”。
后来,方形硬板象征知识的严谨与结构,而帽穗则代表学术成就与荣耀。在典礼开始时,本科毕业生的帽穗通常放在右边。当校长或授位人宣布授予学位后,毕业生会将帽穗拨到左边,象征正式完成学业,身份由“学生”转换为“毕业生”。右边代表“未成熟”,左边则象征“收获”与“完成”。这个简单的动作,背后其实是“学有所成”的深刻寓意。
帽穗的设计源自稻穗。右边的帽穗象征尚未成熟的稻穗,而拨到左边则意味着收割与成果。这一动作不仅是身份的转换,更是对“学有所成”的象征性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硕士与博士的帽穗通常一开始就放在左边,因为他们已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位,不需再进行身份转换。此外,不同学位或学科的帽穗颜色也有所区分,例如本科多用黑色,硕士用深蓝色,博士则常用红色或金色,象征更高层次的学术成就。这些细节让拨穗礼更具庄严感与文化深度。
拨穗礼的庄严氛围,往往是毕业典礼中最令人动容的时刻。当全场毕业生同时将帽穗拨到左边,场面整齐划一,象征着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了学业旅程。这不仅是个人荣耀的展现,更是学术社群的传承。
戴帽:知识延伸,文化传承
在许多国家,毕业典礼上的学士帽仪式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文化习俗。美国的毕业典礼以抛帽与拨穗为高潮,象征自由与新开始;英国则强调庄严与规范,部分大学仍保留古老的学术服饰;而在亚洲,如中国、日本、香港等地,学士帽已成为现代毕业典礼的标准配置,象征与国际接轨。
这些传统不仅彰显了学术界的庄严与尊严,也为每一位毕业生留下珍贵的回忆。当毕业生戴上方帽、拨穗、抛帽的那一刻,他们不仅是在庆祝个人成就,更是在重演一段跨越数百年的文化传统。
毕业典礼的每一个动作——戴帽、拨穗、抛帽——都成为毕业生心中难忘的记忆。这些仪式感强化了学习旅程的意义,让毕业生在回顾时,能感受到那一刻的庄严与喜悦。更重要的是,这些传统也让毕业典礼成为一种“文化仪式”。它不仅是教育制度的延伸,更是社会对知识、努力与成就的共同认可。当毕业生走过舞台、接受证书、完成拨穗礼,他们不只是个人身份的转换,更是被社会正式接纳为新阶段的成员。
学士帽不仅是一件服饰,它承载了宗教、学术、工匠精神与身份转换的多重象征。抛帽的欢庆、拨穗的庄严、帽穗的颜色与位置,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
在全球各地,毕业典礼上的学士帽仪式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习俗。它不仅彰显了学术界的庄严与尊严,更为每一位毕业生留下珍贵的回忆。当帽子飞向天空、帽穗移到左边的那一刻,毕业生正式告别过去,迎接未来,这正是学士帽文化最动人的意义所在。
每一次毕业礼,仿佛提醒我们: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的“教”,更是价值培养的“育”。每一次抛帽、每一次拨穗,都是与学生身份告别与新旅程的开始,毕业典礼不仅是学术的庆典,更是人生的盛宴。
作者冯广荣是东华学院人文学院高级讲师,美国死亡教育及辅导学会认可死亡学院士。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