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善同行|AI做“树洞” 有利更有弊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医善同行|蔡永杰医生

在处理学业与工作以外,人工智能(AI)聊天机械人逐渐成为现代人倾吐心声的“树洞”。最近就有AI公司公布自家数据,指从部分用户对话中识别到与精神健康危机相关的迹象,例如精神病或自杀念头。我们愿意无条件对AI敞开心扉,的确可为AI识别潜在精神病患者提供更真实数据,但亦可能是双刃刀,影响患者对外求助时机。

情绪问题在现今社会普遍,但未必每个人都会主动求助。即使不少机构设有精神健康支援热线,对部份人来说仍属“标签化”行为,难以跨越心理关口。相反,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对AI聊天机械人倾诉心中事,它不会事先带有批判目光,亦不会打断或责骂,这种无压力的倾诉体验,满足了现实生活难以寻找的情感需求。

最近OpenAI公布从对话中识别到0.07%的用户可能出现情绪危机问题,正正因为大家都坦白地对AI聊天机械人分享情绪困扰,它在识别精神健康危机的“隐形患者”上有一定潜力,未来亦可能成为精神科上强大辅助工具。然而,识别潜在患者仅是第一步,如何处理这些用户数据,制定有效应对方案,并进行适时介入,才是最关键一步。

值得关注的是,早前有研究发现,部份AI聊天机械人往往设计成倾向附和的对话模式,一旦用户有偏执想法,AI的回应可能在无形中强化这些负面认知。当用户倾诉轻生想法时,万一获得的回应并非引导他们寻求专业协助,而是获得支持或认可,不但错过对外求助的黄金时间,更有机会导致不幸悲剧发生。

最近社会亦关注AI聊天成瘾问题,正如赌博或药物成瘾,当一个行为占据大部份时间,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及人际关系,甚至因而诱发焦虑、不安及暴躁,这可能出现成瘾症状。成瘾行为背后多数源于情绪困扰,这些情绪困扰无法解决,便倾向依赖成瘾行为逃避现实。靠自己去停止成瘾行为十分困难,我们应主动告知身边信任的人,接受外界协助,而非只向AI倾诉。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生活或人际关系的压力,适时与AI聊天的确是一个抒发情绪的途径,良好的互动甚至有助整理心情。但我们不应将AI视为万能,一旦意识到情绪困扰持续一段时间,不但未有纾缓,更有恶化迹象,应对外寻求专业协助。例如发现自己对生活大部分事物失去兴趣、动力,有持续睡眠失调、食欲不振、体重下降,以及焦虑不安、疲倦,甚至轻生念头,就要警惕可能是抑郁症状。

值得思考的是,AI聊天机械人可以充当我们的聊天对象,甚至有助识别潜在精神健康危机,但在茫茫人海中识别这些用户后,如何进行危机干预之余,亦平衡个人私隐及法律问题,值得花时间探讨。我们作为用家,与AI聊天时宜为自己设立“安全界线”,勿盲从AI提供的意见,并保持理性及自主判断,不应将AI答案视为惟一。当涉及到情绪困扰或重大决策时,应寻找多方意见,包括身边人或专业人士协助。

作者蔡永杰医生是“医善同行”医学顾问、精神科专科医生。

“医善同行”栏目逢周日刊登由医护人员撰写的医健文章。“医善同行”本身是本地注册慈善团体,不时举办健康讲座和义诊,并提供各种医疗服务优惠;期盼凝聚社会上的爱心和力量,鼓励有心人踊跃参与义工计划,各展所长,帮助弱势社群。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