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如果世外见》:给香港人的集体心理疗愈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周华山博士

港产动画电影《世外》歌曲〈如果世外见〉以“轮回再遇”为轴,触动人类对重逢的永恒向往。“千年之约”呼唤心理学鼻祖卡尔·荣格(Carl Jung)的“集体原型”(Archetype),赋予超时空的期盼,正好安抚巨变中的香港人;即使离散告别,灵魂仍然相连。

淡淡哀愁的深情告白

陈健安淡淡唱出“千年之约”,旋律平缓,极考唱功;那种不喊不哭的柔情,宛若心理学的“情感再历”(Re-experiencing),让听者缓缓地释放未竟的遗憾,恰好对应近年香港的集体情绪:不再大力哭泣,剩下痛而抑压的欲语还休。

歌词“未成憾事”与“有些心思”,怅然若失,痛没讲尽,轻抚伤口的留白空间,温柔疗伤。当旋律吟出“轮回都要再相遇”,“此世分离”化为灵魂契约,呈现“彼世再逢”的执爱。

分离焦虑的亲密渴望

歌词“霎眼已隔空一辈子”、“若你转身忘记”,揭示深层的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既是悲壮苍凉的感悟,也象征集体历史断裂。

歌词提出疗愈方案:“想哭趁这些未成憾事”,呼吁正视情感,避免创伤压抑。“但愿我陪着你”、“为你解答难以抒发的困忧”,透过陪伴与抒发,重建破碎关系的意义,呼应“心理净化”(Catharsis)与ACT“接纳与承诺治疗”:承认痛苦,而不掩饰;接受分离,却仍相信“Until we meet again”的千年承诺。

当现实彻底失望,歌词“也许只要迷信可以做朋友”,在失落里抖擞振作,在孤寂中坚持不渝,将“迷信”重置为跨时空的爱。

跨时空的承诺——Until we meet again

香港近年经历巨大断裂:身份撕裂、价值翻覆、亲人分离、散聚无常,持续无奈。“轮回再遇”的意象,成为心灵扬升:断裂不是毁灭,而是灵魂觉醒。

近年,大家顷刻失去太多,未及回望,已成永别。歌词“霎眼已隔空一辈子”、“要再等到下次”,释放这份“未及回望”的哀恸。当“此世”无望,重逢被建构为“跨世”,让离散从“永绝”转为“暂别”,转换心理框架的视角,极具疗愈力。风未止,缘未尽,终将重聚。

歌词“疗愈每个沿途的痛”,呼唤美国精神科医生Kübler-Ross悲伤五阶段:否认、愤怒、讲价、沮丧、接受,让人看到曙光:别离非终章,重逢是序曲。

以歌为约的当下转念

歌词“若你转身忘记”,暗喻历史记忆被磨灭的焦虑。于是,以歌为约,成为集体相认的印记。“就算你忘记,我仍愿在这里等”,呼应小鬼与小妹憾动人心的千年承诺。

在荒诞无常的当下,“千年守候”成为绝处逢生的北斗星,让我们在集体创伤的荒乱里,洗尽铅华,静观自照;纵使心碎,仍为下次重逢,守护微光。这份挚诚,化痛为爱,化悲为盟,孕育同体大悲,呼唤自古人类对理想世界的择善固执,让“千年守候”提升为灵魂约定,唤醒良知,以爱重逢,见自己、悟众生、融天地。

作者周华山博士是慈善机构“自在社”创办人。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