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教育界需要怎样的立法会议员?
来稿作者:王伟杰
12月7日立法会选举日逼近眉睫,不同界别的选举论坛陆续展要。拥有75,025选民的教育界功能组别,应选出一个怎样的立法会议员,才能充分代表业界呢?笔者认为,具备国际视野、创科背景及学者风骨,是首三项最关键的因素。
特区政府锐意将香港打造成国际教育枢纽,视打造“留学香港”品牌为策略性目标,代表教育界的议员必须具备国际视野、擅于与不同国学的教育机构“打交道”,获得国际认可的学术成就,才能更容易获得世界各地教育机构的肯定及认同。
观乎自回归以来的教育局官员及立法会议员,除前教育统筹局局长李国章教授外,鲜有蜚声国际的教育界殿堂级人物。香港的教育界立法会议员除了要回应目前本地的教育议题外,必须要同时兼顾香港教育的长远发展,才能令香港教育在亚太区脱颖而出,并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与英美澳加等传统留学热门之地同争朝夕。
配合科教兴国战略
落实发展数字教育
国家主席习近平订立了清晰的科教兴国战略,因为创新科技与当代教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教育界的立法会议员,具备扎实的科研根基,在带领香港教育迎接人工智能融入教学自然有独特优势。
无论是编程、大数据抑或是云端计算等看似在基础教育遥不可及的技术,放在今天资讯爆炸的年代,我们的中小学生甚至幼稚园生,应该尽早接触并加以普及,以配合特区政府透过数字教育培养未来人才的雄图大计。
相对于中小幼的教学环境,专上院校无论在硬件设施抑或软件教研人员,在发展数字教育都具备绝对优势。教育界的立法会议员应坐言起行将大学在数字教育的科研成果融合到中小幼的课程内,并加以落实推广,而非再停留在空泛的口号。
中小幼处境水深火热
关键时刻能据理力争
面对当学前教育及基础教育均处于水深火热的艰难处境,代表教育界的立法会议员应具备学者风骨,敢于向局方说不。无论是贸然削去学生津贴抑或是调高开班线,这些措施均引起很多前线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强烈反弹。
立法会其中一项主要职责便是监察政府工作,而《基本法》第73条亦赋予立法会对政府工作提出质询的权力。在涉及重大的教育议题时,包括在适龄学童骤降的情况下,如何稳住中小幼教育工作者的士气;在各项人才输入计划下,大批受养人及其子女进入香港教育体系后,如何确保本港学生的权益不受损害;在政府财政紧绌的形势下,教育资源的分配如何能适得其所,避免出现“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情况。相信教育界同工普遍都有一个共识,就是寄望教育界的立法会议员在关键时刻能挺直腰板跟局方据理力争,而非唯唯诺诺,甘作附庸。
“咸鱼青菜,各有所好。”笔者只是抛砖引玉提出教育界议员应当具备的首要条件,每位教育工作者自然有其智慧作出最合适的抉择。“身教胜于言教”,上届教育界的投票率偏低是不争的事实,各位教育界同工何不身体力行,在12月7日立会选举当日为你心仪的候选人投下神圣一票,然后在社交平台上载一张手持投票感谢卡的自拍照,为自己学生上一堂宝贵的公民教育课。
作者王伟杰是香港未来教育协会评论部总监。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